下一篇4 2010年4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西南旱情特点与农技应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旱情特点

  目前西南地区正经受着特大旱灾,不仅农作物受旱致死,旱区人民饮水也非常困难。从去冬开始至今尚未结束的这场旱情,具有两大特点:

  特点之一,季节性干旱。西南地区的年雨量并不少,但是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交替,头年11月至次年4月份是干季,雨水稀少,最多不超过年雨量的20%; 而80%以上的年降雨都集中在5月~10月的湿季。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雨季结束的偏早,造成降水时间比常年少了一个月,这也是导致今春大旱的原因之一。这种季节性规律表明,目前的旱情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使得这场旱情历时很长。

  特点之二,虽然大区雨量普遍多,而农业种植区实际分配到的雨水不很多。西南地区地形很复杂,丘陵山区面积大,而耕地的2/3就分布在山区,随着山区开垦和农业种植的增加,水资源日趋亏缺。然而,农作物是以土、水为本的。山区土壤的土层很薄,表土下面是岩石,近些年来石灰岩地区“石漠化”的趋势抬头,导致雨水的储存更加不足。山区农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正如俗语所说“无土即无水”,这就是说云、贵、等省山区农用水资源很不足,这一客观现实使该地区水资源利用成本非常高,因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一般只有7%左右。这种水利工程亏缺的现状也加重了眼下山区农业的损失。

 

  农技应对

  1.加强水利设施硬件建设,这是保住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从长计议,科学规划、加快水资源的开发、保蓄和供应体系的设施建设。使多年来亏欠下的水利建设得以强化。西南地区现有的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12.8%,低于23.3%的全国平均水平。以往的设计主要是利用蓄水池进行补充灌溉,其比例达60.4%。今天除了坝区农业要加强蓄水设施,改建或提升蓄水运水工程以外,还要在山区普遍扩大建立贮备水源和配套完善运水管道系统。

  2.在农田用水方面,建立节水灌溉设施体系,优化灌溉系统和灌溉方式。改变漫灌、畦灌等地面灌溉方式,加大微灌、滴灌和喷灌的发展速度,推广应用农艺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使有限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同时,也可防止由灌溉而引起的山地表土侵蚀和肥料流失。

  3.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建设的头条大计,对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加倍保护山区种植带的表土,树立“有土方有水,保土即保水”的理念。使雨水下来直接渗入山体耕地或梯田,在土层中存蓄起来。山区水资源具有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特点,山上有土才可保住雨水。可惜,这种水土保持的理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有被淡漠的趋势。近年来山区的垦垡过度,造成植被覆盖减弱和积极性的裸露,石灰岩地区已经出现了“石漠化”的倾向。这次特大旱灾相当于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从长计议,从思想上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理念,行动起来加快落实西南山区水土保持的建设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调整种植结构,改进品种结构,引进新品种。例如,改水为旱,发展旱作农业。继续巩固提高烟、糖、茶、胶等优势种植产业外,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加快蔬菜、果树、花卉、马铃薯等特色的种植产业,增强农业生产系统抗逆性适应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