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若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终端市场需求变化,市场启动迟缓,“伤害”的不仅仅是终端消费者,整个化肥产业链都将受到影响。特别是处于重要环节的生产企业,多重原因叠加,将引发其经营模式改变。
刘若伟认为,2010年农资市场终端购买需求发生变化,直观表象就是复合肥需求降低,导致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农民的购买力的减弱,恰恰相反,是由于农民购买力增强和购买形式发生了变化。“今年需求肥料不足,并不是由于购买力下降,相反是由于农民手头宽裕,忽略了旺季到来、价格上涨可能导致的肥料投入增加。” 刘若伟分析说,以目前的粮食市场为例, 2010年粮食收购价格都有所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比2009年提高了3元/50公斤,新粮上市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则比2009年分别提高3元、5元、10元,有些地方玉米价格甚至上涨到1.1元/斤。但是今年的肥料投入却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目前45%硫基复合肥出厂报价大约在2250元/吨,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农民的购买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刘若伟说:“现在农民的购买习惯,就像今年大众过春节一样。以前人们过春节提前准备、采购,现在大家没有这种欲望。商店都开到了家门口,可以随用随买。这一购买习惯已经延伸到肥料行业。”此外,今年东北复合肥市场启动慢、需求低,是受到磷酸二铵、BB肥料品种以及和当地产能的冲击,刘若伟断定,今后这种趋势将日渐明显。
市场变化也引发肥料行业物流环节的调整,特别是长途发货的运力、速度将经受考验,肥料流通的区域性也将更强。刘若伟强调说,特别是在东北地区。
复合肥的原料企业上下游也出现一些变化,原料价格细分趋势明显。有些磷铵上游的原料企业,根据磷铵市场终端价格定价,采取硫金沙价格与同类产品硫磺价格实行联动的定价办法。刘若伟算了一笔账:“去年磷铵最低的时候只有1600元/吨,最后涨到2300元/吨,但是磷铵企业的效益并不如涨价之前。”
原材料成本上涨快、反应周期缩短,使身处末端的复合肥企业经受成本倒挂的“煎熬”,一些复合肥企业对原材料采取了“静观其变”的采购策略。“氮、磷、钾原料不掉到底,厂家不采购。事实上目前需求确实客观存在,所有复合肥厂家的磷铵库存量都非常小。但是他们对后市看跌,就是不拿货,一旦形成涨价之势,才会出手。”
原料市场行情的急剧变化,导致生产企业不履行价格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刘若伟坦言:“2008年以前企业信誉相对可靠。但是,这两年经过市场的洗礼,有些厂家随市涨价,也引来一些企业的附随,企业信誉面临考验。”
市场多方面变化使企业压力逐渐增大,加上产能扩张的影响,引发复合肥企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一些大中型复合肥生产企业经过几年积累,资金相对充裕,加上银行放贷积极,使企业扩产趋势明显。与此同时,经营方式也出现“位移”。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很多生产企业相继成立贸易公司,开始原材料及产品的“转手”贸易。
有企业认为,今后处于中间生产环节的复合肥企业经营难度加大,迫使这些企业调整产业链向上下游整合。同时,复合肥生产企业也在反思,随行就市的“抛售”是否可取,“逼迫”一些资金充裕的生产企业,开始探讨自储策略。
目前,为了适应市场,湖北祥云集团公司将根据市场调整营销策略,做到以动治“静”。刘若伟说:“这种模式也会逼迫我们生产厂家自己库存,祥云公司毕竟不是资金周转不过来,没有下游的库存我们可以自己找仓库,自己储存产品。其次是根据现在的市场,祥云公司不会实行以前的‘打法’,而是将根据市场变化,合理运作。”
据悉,自2008年开始,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再度掀起发展风云,大手笔投资再造“新祥云”。2008年下半年起,陆续投资16亿元,扩大磷酸、磷铵、硫酸等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祥云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华文曾经这样定位祥云的大发展战略:“祥云新区项目建设投资数额之大,乃武穴历年来本土项目建设之最。我们投巨资再造一个新祥云,绝不是简单地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产量,而是进行管理上的再造和工艺流程上的再造。祥云新区建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工业园区。”
目前,祥云集团新区建设计划用地1000亩,建设码头6座,规划工程项目12个,涉及硫酸、净化磷酸(工业级)、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合成氨等产品近20个产品。预计到“十一五”末,祥云集团公司将达到硫酸产量150万吨、磷酸一铵100万吨、复合肥100万吨、合成氨30万吨、磷酸二铵20万吨,工业磷铵12万吨等。项目投产后,将实现销售收入33.95亿元,利税6.5亿元。到“十二五”期间,祥云集团总体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同时,湖北祥云集团公司还投资2.6亿元,在山东省曹县上马建设年产50万吨复合肥项目,并于今年上半年竣工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