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直击西南大旱系列报道:
广西科学战“旱魔”:因地制宜确保增产又增收

本报记者 王旭波 文 /图

  拉水农民老卢说:“今年种了20亩冬瓜,一车水8元,一次浇水400-500元的成本,这茬已经浇了三次水。老卢的后边还排了三辆车拉水车。”据水塔处收费工作人员讲,一天能卖出去50-60车水,大多是浇瓜苗的。
  浇田农民说:“这里的水一个小时10元,但是水量有限,用私人的水塔浇水,每小时需要15-25元。”据当地村民介绍,周边能够实现水塔水灌溉的耕地,不足十分之一。
  正在买复合肥的富庶镇付四村农民老李说:“家里种了20多亩地,除了香蕉干旱没有管理,剩下的现在都还撂荒呢,因为天气干旱,花生还无法播种,再等十天半个月,即使播种了,也是白搭,只长秧子不结果。村里有一个水塔,只存了40吨的水,所以只是尽量让村民吃,不让田里用水。现在买了9袋复合肥,就是为了下雨后用。”
  目前南宁几个仓库都存有大量尿素,终端尿素走货基本停滞,积压较为严重。

  截至3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784.45万亩,其中轻旱464.43万亩,重旱294.50万亩,干枯25.52万亩,旱地缺墒406.94万亩,河池、百色两市旱情较重。面对旱情,农业部门以及涉农企业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争取全年全区保增产、保增收。

 

  农业厅:分类指导有效抗旱  及时调整改变种植模式

  3月29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了解,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受害程度,按照重旱区、中旱区、轻旱区的不同特点,农业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争取全年全区保增产、保增收。

  重旱区:在保障人畜饮水的前提下,依靠科技,积极引导群众及时调整改变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综合配套抗旱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据农业厅介绍,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改变种植模式,在有水抗旱地区,改变传统的半水育秧为编织布隔层旱育稀播技术培育壮秧;改玉米、蔬菜、木薯、甘蔗等露地栽培为地膜(秸秆)覆盖栽培;错过最佳播种期的双季稻田区,改为一季迟熟超级稻蓄留再生稻,或改种抗旱作物;高秆作物区,尽量实现套种等。

  中旱区: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抓紧时间抢播;已播种地区,加强田间管理;改种抗旱作物;增施有机肥;推广使用抗旱剂、保水剂等。

  轻旱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同时,农业厅还向农民推广旱情下作物播种的具体建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肥站:科学抵御旱情  节水农业空间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肥站站长宾士友说:“灾情并不可怕,我们要用科学的措施行应对。”

  首先,要坚持水、肥相互促进。水肥一体化,它有多种实现形式,比如节水灌溉区域,可溶性肥料施用,无节水设施区域,按照测土配方结果,农作物需求量,进行人工溶解、人工滴灌。尿素、氯化钾、氯化铵、磷铵均可利用水肥一体化的方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对正在播种的作物,比如玉米、瓜果蔬菜类作物,应增施基肥,利用人工淋施方式追肥,促进水肥互动,根据作物生长规律,保证水肥。

  地膜覆盖也很重要。瓜果蔬菜类作物,采取地膜覆盖,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应该保证淋施次数。每亩地的投入在十几元到二十多元,并且这种方式的效果明显,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旱情的损害。同时,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调水力度,能够满足基本用水,支持农民渡过难关。

  在早稻种植地区,同样应该增施基肥,重视分叶肥,同时,注意有机肥、无机肥的配合施用。

  这次旱情也给我们很多思考。对于广西来讲,存在一个水多水少的辩证关系,水多的时候留不住天上水,水少的时候找不到作物用水,我们应该留住天上水,水少的地方,提高水的科学应用,推广节水农业。

  另外旱情还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旱情更加凸现节水技术的重要性。在南方节水农业尤为重要,应该怎么节水?增强节水意识,大力推广宣传节水滴灌技术。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节水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肥一体化。以前也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什么没有推行开?因为没有与农艺相结合,没有实现水肥一体化,不懂肥料特性,造成了管道堵塞,导致农民不接受。节水灌溉应该由农业部门来搞,因为我们懂肥料规律、农艺规律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来讲,重视节水农业胜过再建水库。

  目前,广西搞的还算不错。广西17万亩耕地实现了节水农业技术,他们受旱情影响就比较小。我们计划新增节水灌溉10万亩,每亩的投入大概在1000元。目前,为了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土肥站还搞了64 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在100亩左右,主要是种植大户。结果表明,节水滴灌技术能够实现节水70%、省肥50%。农民很喜欢这项技术,以前十个人的活儿,实现节水滴灌技术以后,一个人就可以做。农民给节水滴灌等节水灌溉总结了12个字:省工、节水、节肥、高产、高质、环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民接受了,发展会很快的。

 

  农资经销商:消除悲观心理  保证充足供应

  坛洛镇是广西乃至全国知名的香蕉生产基地。去年,由于当地香蕉成熟期接近,没有季节差,香蕉同期上市,结果积压严重,又遇上北方大雪灾害,北方蕉商不能拉货,导致每斤香蕉价格下滑至1角5分至2角之间,与前年1元的价格相比,价格下滑较大,农民收入锐减,很多蕉农还亏了本。今年的干旱又让农民受到重创。

  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零售商谭梅英介绍说,目前,零售店的化肥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二,去年9月份储备的磷肥至今还未销完。三分之一的农民手头有少量的存货,由于天气干旱,至今还压在手里。现在买肥料的大多为种植大户,自己有井,所以旱情对他们来讲,影响较小,但是今年投入成本已经明显上升,如果今年香蕉价格好,估计对他们收入影响不大。

  在往年,现在已经是玉米和花生绿油油的季节,今年玉米和花生还没有播种,如果10-15天再不下雨,将错过耕种季节。由于蕉田需水量大,水源有限,大部分小耕农基本放弃对香蕉的田间管理,最近,部分农民买了少量的冲施肥,人工浇水,优先保证各类瓜苗正常生长。

  广西富满地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谨红说:“在旱情面前,我们作为农资流通的主渠道,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前做好化肥储备工作,保证农资供应工作不受旱情影响,无论市场什么时候启动,都要在农业抢生产阶段,保证充足供应,平抑市场价格。”

  目前,南宁地区的氮肥库存量较大,接近20万吨,崇左的港口有一定出货量,很多厂家都在准备出口。南宁地区低端尿素价格在1650-1680元/吨之间,预计底价不会跌破1600元/吨。钾肥库存量在2万吨左右,加钾价格小幅走低,价格在2950元/吨左右,俄钾在2700-2750元/吨之间,货源充足,随着市场供应不断增加全区全年的钾肥供应会比较充足。南宁周边氮肥企业生产正常,复合肥按需生产,整体开工率在3-4成左右,部分企业停产检修。

  这几年中国的化肥产品在东南亚地区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广西供货量大,能够持续供应,东南亚经销商和农民对中国的化肥产品也有了品牌认知,国外贸易商也不是什么货都接,会提出优先提供什么品牌。目前,东南亚地区旱情也在蔓延,边贸出口陆续提货,但是走货量较少,与往年相比,大概只有20%-30%的量。到了淡季,出口关税降低,预计出口还会有一定的量。

  就终端来讲,整体走货情况较慢。这个季节在往年正是旺销价涨的阶段,现在看不到往年繁忙的情况,如果干旱持续下去,造成农民减产减收,会对化肥市场造成严重影响。部分经销商有了恐慌,开始低价抛货。尿素企业出货价格基本接近成本,因此过分悲观的心理应该消除,旱情减缓后,作物一旦按季节播种,化肥需求还是会稳定的。

  同时,今年的市场行情不宜看得过高,即使天气好转,价格反弹,但是反弹幅度有限,毕竟氮肥的产能过剩,钾肥价格虽然小幅走低,但是行情已经企稳,下跌空间有限。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