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0年3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形势 新需求 新机遇
——与会代表理性看待我国新型肥料发展前景
本报记者 师 容

  访谈嘉宾: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 商照聪

  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 高祥照

  农业部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兆辉

  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 任亚杰

  山东农大肥业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丁方军 

 

  记者:我国化肥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产品更新换代的历程,尤其是近几年,产品更新的速度更快。虽然我国的新型肥料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但是相对于我国化肥市场未来走向,它毕竟迈出了可喜的探索的脚步。请问在座的各位代表如何看待我国新型肥料及其发展前景。

  任亚杰:我认可的新型肥料应该是一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特点的、能够大面积施用的新肥料品种。我国的粮食增产,如果没有化肥的贡献,是不可能是实现的。无论是怎样的新型肥料,都是建立在氮磷钾基础上的,所以无论肥料创新品种如何改变,其基础的氮磷钾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也更坚定了我们对基础肥料的信心,但是产品需要创新,我们的创新就是建立在化肥这个维持人类生存最基本要求基础上的创新,在保证粮食安全基础上,去研究如何能够降低肥料的浪费、提高肥料的使用率,如何才能接近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如何才能节约资源消耗,提高环境质量,这是我们今后探讨的方向。这也就是我们进行肥料创新方法和思路的探索。

  

  记者:山东农大肥业是我国新型肥料行业崛起的新秀,在做新型肥料产品的生产时,是如何对产品进行定位的?

  丁方军:相对与传统肥料,只能是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的肥料,都可称为新型肥料,目前农大肥业公司生产的产品有两种,一个是缓释肥料,一个是水溶性肥料,这是我们比较看好的产品.

  在座的所有的企业作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够坐在一起研讨,把行业的各种信息集中在一起,及时沟通信息,无疑将对行业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记者:目前许多新型肥料都没有真正实现大规模生产,因此,把先进的肥料技术物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十分必要。肥料企业还是应该走大型化道路,因为大企业是农资产品标准化的重要基地,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任亚杰:对于大企业来说,生产规模大,必然生产大宗性的、适用农作物最广泛的产品。我们所关注的“新”,首先必然是环境友好型的“新”,是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吸收率、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另外,就是特种环境特种作物上的新的施肥产品、使用方式及效果,包括作物营养液等产品,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产品。

  

  记者:我国传统化肥,尤其是氮肥、磷肥市场产能过剩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供大于求,目前我国新型肥料产业也存在有产能大、产量小的问题,各位专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商照聪:传统化肥的过剩是绝对的过剩,产品量的过剩,而新型肥料的过剩是产品市场不对路或者是营销有问题。

  刘兆辉:面对传统肥料过剩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肥料的创新手段,转化产品种类,提高肥料利用率。

  高祥照:氮肥和磷肥产品过剩,这是一个市场的行为,但是从国家发展来讲,不建议肥料的大量出口。对于传统的肥料的过剩,从行业规划上要做一些调整,但是更重要的是今后肥料的发展是一种剂型的改革,一种增值的服务。实际上近十年我国肥料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总的产能在增加,但是另一方面大量产值的增加也促进了服务的增值.肥料的市场与农业是紧密结合的,与农业的增长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变化密切结合。我国的农业发展到今天,劳动力转移之后,就需要有一些适合规模化生产的肥料产品出现,近两年,旱作农业或者灌溉农业以及节水型农业的发展,给肥料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农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将不断发生,肥料市场的明天会更好。希望企业把更多的眼光盯向农业,面向农民、面向农村的发展方向去做市场。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