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型肥料营销:转变“买卖”方式 发展专业合作社

本报记者 王旭波

图为论坛关于新型肥料营销讨论现场,从左二依次为孙曰瑶、张良斌、赵建华、郭良进。

  访谈嘉宾: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品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孙曰瑶

  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郭良进

  重庆万植巨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良斌

  山东宝源生物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赵建华

  江苏科邦生态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增旺

  孙曰瑶:我谈一下个人对农资行业的两点感受,首先,十多年来,农资人一直在“谈买卖”,并没有“做市场”;其次,化肥企业一直在谈技术,在这个急剧的变化年代,我认为经济问题比技术问题更重要。

  为什么说农资行业只有“谈买卖”没有“做市场”?因为大多数农资人只关心化肥价格的浮动变化,把化肥倒来倒去,特别是在前几年,无论本事大小,拿到货就能挣到钱。所以,我说十多年以来,农资人只是在做买卖,没有细心地研究市场,更没有做市场。什么叫“做市场”?做市场,不是针对经销商,不是针对农民,而是你的化肥能给农作物带来什么改变,改良后的优质农产品卖给谁的问题。

  未来几年,农村劳动力将是决定涉农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一些农资企业遇到了招聘难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它是个经济问题。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农村干活,城市里的孩子毕业了更不愿意去农村干活,农村劳动力紧缺,这个问题大家怎么解决?发展专业合作社是个非常好的途径。

  郭良进:基层配肥站和专业合作社肯定是未来农资流通发展的一个方向。土地流转后,农民兄弟自然都会算账,单纯的复合肥只是改变形状,不能改变产品同质化的性质,只有有机肥等新型肥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效果。

  我认为,专业合作社是新型肥料企业做市场的一个好方法。目前,合作社和配肥站的建设工作我们都在做。今年,我们计划在山东西部多搞一些试点,把人力、物力都准备好了,毕竟山东的农业发展快,大环境好,山东省相关部门对合作社长进行培训,只要搞出了典型,推广会非常快。

  张良斌:我认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包括基层的经销商也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99%的肥料走的是经销商渠道,而不是专业合作社渠道,孙教授提的只是一个预见。

  赵建华:去年,我们公司与跟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花生专供肥协议,与河南的棉花基地、黑龙江的绿色种植基地也有合作,这些合作都是批量的规模化合作。但是,就专业合作社现阶段发展来讲,做起来非常困难。

  孙曰瑶:如果我站在营销的角度上解释新型肥料,它的定义是能够改进作物品质的肥料,就是新型肥料,同时,新型肥料永远代替不了传统肥料。因为,传统的氮磷钾肥料是让农作物增加产量的,这是为了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新型肥料应该走一条品质农产品的道路,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

  整个农业产业链条应该是从种子到嘴巴结束,嘴是一样的,但是兜里的钱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去适应市场,引导市场。但是引导谁呢?没有人真正研究市场在哪里,我建议大家关注美国都乐公司,关注他们的饮料产品怎么引导市场,这是一个不错的案例。

  张良斌:我非常赞成孙教授的观点。氮磷钾就是为了达到增产目的,新型肥料应该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目标。毕竟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新型肥料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新型肥料才会有大的发展。

  赵建华:我认为企业应该适应市场,只有适应市场才能引导市场。适应不了市场,就谈不上引导市场。当前,农民对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概念缺乏认识,是最大的现实。

  郭良进:我们面对的消费者是农民,我们宣传自己的产品能够提高农作物品质,但是他们只是生产者,不是消费者,因此,我们也认为怎样让农民接受是非常重要的。

  孙曰瑶:我们还是回归到这个经济问题上,劳动力的短缺将给涉农行业带来大的改变,在这个改变中,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将会大力发展。

  中粮集团正在做农业产业链,在宁夏建设了一个20多万亩土地规模的西红柿种植基地,就是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民联合起来一起做。辽宁省还出现了新情况,联合众多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开始出现。他们都是在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

  前几年,农资经销商只认一件事,那就是化肥价格的差价。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土地流转开始,合作社必然会走向舞台,不能提高农民实际收益、只吃差价的农资经销商会被逐步淘汰。我给中小型化肥企业的建议是,先成立几个合作社,扎实做好一块市场,然后再去复制。否则,等别人的合作社建好了,就很难再插手进去。

  参会代表:目前一些规模化的有机肥生产企业,遇到了是选择贴牌生产,还是选择坚持自己做品牌的问题。毕竟,做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困难多、速度慢。

  孙曰瑶:企业自身销量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我认为二者可以有效结合。贴牌当做“买卖”是可行的,贴牌是可以分摊固定成本,同时,做自己的产品回收利润。这也就是我提到过的企业产品“金字塔结构”问题,高端的做旗帜、中端的做利润、低端的分摊费用。

  参会代表:目前新型肥料企业遇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产品代理方面已经有足够的代理商,而且铺的面积也比较大,但是大多代理商对产品缺乏认知感,因此销售量也很难提升。企业目前应该怎么办?

  孙曰瑶:这样的企业,产品再使劲往下铺,可能就会关门倒闭。我经常提到一个问题,你到底是在“做商”还是“做市场”?这不是一回事,在经销商对产品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把货铺下去,这就是“做商”,经销商难免缺乏认知度。

  要提高经销商对新产品的认知度,是需要学习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在铺货之前做好拉动销售的有效措施。我们就要问自己,经销商把产品卖给谁了?最后还是种植户,怎么让种植户提高对产品的认识?

  效果是第一位的,另外就是一些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法,比如,在专业合作社里举办娱乐性的活动,搞一个 “苹果大赛”,这对果农搞一些活动,看谁家的苹果个头儿大。这些文艺活动的氛围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像老鼠一样,有人喜欢老鼠吗?估计没有。有人喜欢米老鼠吗?有好多,这是为什么?因为米老鼠和背后的快乐有关联,只为卖产品而卖产品反而像过街老鼠一样,如果你引来一个快乐要素,大家对你就有较深的认识。

  参会代表:怎样解决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

  孙曰瑶:培养人才不如培养品牌,因为人会走,品牌不会走。


  传统化肥企业在创新产品中突破竞争瓶颈

  张良斌:我的个人观点是,每年大化肥的市场容量都很大,是一块一万多亿元的大蛋糕,因此还是有足够商机。同时,新型肥料还是有很多瓶颈的。比如,有机-无机复混肥的运输、电价等政策问题,相对传统化肥来讲都有局限性,它的大发展还需要一定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走起来会有重重困难。我建议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还是要做自己擅长的、熟悉的。

  王增旺:大化肥市场发展遇到了很多瓶颈问题,并且这两年越来越严重,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恶劣的市场环境。据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复合肥产能超过了国内市场需求的40%,氮肥产能是国内需求量的将近1倍,磷肥产能超过了国内需求的50%以上,大化肥已经严重超过了市场容量。

  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新型肥料呢?总结一点,就是市场需要。新型肥料能够解决传统化肥发展的瓶颈问题,我觉得这是显而易见的。在传统化肥趋于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谁能领先一步,谁肯定会率先走出市场的恶性竞争,产品的效果和概念,以及推广模式肯定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

  郭良进:我认为,产品不能说哪个好做,哪个不好做。应该说,传统大化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现在是往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传统大化肥的未来几年,可能会剩下几家或者十几家绝对大型的企业,并能够主导国内市场。

  新型肥料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它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仅山东省就有300多家有机肥生产企业。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新型肥料也会出现一大批规模化、品牌化的新型肥料企业。

  孙曰瑶:当一个行业竞争期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时候,都会出现产品同质化现象,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一样的,就是商标名称!发展新型肥料方面,传统氮磷钾企业面临着绝佳机会。把新型肥料免费给农户赠送,我认为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样既省了广告费,又可以让农民看到效果。长远来讲,农资人应该从重视原料、生产、价格的思维习惯,变为尊重市场,抓住市场的关键环节,真正的成为“市场人”。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