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抗大旱 保春耕
——云南、广西春耕抗旱纪实
本报实习记者 徐晓磊

  一场60年未遇的大旱,一场罕见的严峻考验。近段时间,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五省(区、市),特别是云南省旱情仍呈持续发展态势。连日来,云南、广西等省组织动员一切力量,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一场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抗旱宏图展现在云南、广西大地。

  旱情持续发展  形势依然严峻

  “我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天!”云南曲靖市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家保感叹地对记者说。

  自去年7月份至今,由于降水量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我国西南大部以及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

  “旱情比常年提前了三个月,降水量也比多年同期减少30%。” 尹家保说。“很多地方河道都断流了,水库塘坝也干了,耕地干裂,小春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地方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据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最新统计,截至3月16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达645万公顷,超过多年同期均值近180万公顷,有2000多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近期密集召开会议,协助指导西南的重旱区开展抗旱工作。

  当前的旱情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其中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这五个省区市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

  目前,西南各省(区、市)正加大资金、劳力、设备、技术等投入,党政军民积极抗旱救灾,全力以赴保民生保春耕。

  重视旱后春耕 力保农资供应

  云南省供销社已于近日成立了“全省抗旱救灾农资供应保障领导小组”,督促各地供销合作社做好农资的储备、调运和供应。目前,各级联社正积极督促承储企业及早完成省产50万吨化肥储备任务,认真做好区域内化肥供应的调剂工作。为农资企业贷款融资创造条件,目前,云南省各地供销社还正积极协调和争取金融部门,解决农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困难农户购肥资金困难等问题。

  广西桂林市中林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小强已经为春耕准备了各种肥料4万多吨。他说,目前市场已经启动,肥料价格保持稳定,等待雨季来临,大范围春耕播种将迅速展开。

  云南省农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进一步加大采购、储备力度,积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在做好省级10万吨边贫肥、救灾肥储备工作的同时,尤其是做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春耕备耕期间的调运工作。

  减少小春损失 谋划大春生产

  云南省保山市潞江乡芒旦供销社的张何昌向记者介绍,“有水的地儿在浇灌的同时,用农家肥浸苗促进幼苗生长;缺水的地儿我们用秸秆、地膜覆盖来抗旱。”

  广西新胜利农资公司闭革林说,在广西南宁,对因干旱造成缺苗的地块,及时补栽补种早春玉米、早春马铃薯、早春蔬菜等短平快作物。受旱严重的水田,根据条件改种其他需水量少的旱地作物。

  云南省南华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指导当地农民,适当推迟了水稻育秧、移栽的时间;大力推广“旱地龙”抗旱剂和地膜覆盖技术;积极做好大春种子储备,确保抗旱播种和补种、改种的需要。

  小春损失大春补,云南省政府要求,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面积,力争全省水源不足的地区水改旱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扩大地膜玉米种植,提前规划和采取超常规措施扩大晚秋作物种植。及早做好种子、化肥、地膜等农资的调运、调剂和管理工作,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专家支招

  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委员,全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指导组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从党:

  在水稻育秧方面要具体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首先选用耐旱品种,选择前期发育旺盛、生产快速、根系较发达的组合。同时,把播种期退后10—15天左右,巧接雨水栽秧,这是为后期栽种具体上的一个考虑,不过到时候雨水不能来临,栽种仍然很困难。其次主要是做好旱育秧,这样可以延长秧苗的弹性。第三,提倡全程旱管。因为旱情,水比较少,那么整个育秧的阶段就用很少的水,采取全程旱管的措施。也就是说用水去浇,秧苗缺水了就浇一下,这是一项旱管的措施,一般在早上或者下午进行。第四,使用旱育保姆,多效唑等保水药剂。喷施上去后来提高秧龄的弹性,控制秧苗突长,提高秧苗的素质,也可以延长秧苗在秧田的时间,实现退后栽插的目的。第五,采取高埂低墒,这样有利于保水。

  在移栽方面,这个阶段是最需要水的。播种环节毕竟用水还是少,移栽那段时间用水较多,比如,泡田,移栽时的水层等。对于移栽也有很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水田旱栽,采取旱旋耕、旱耕地、旱平整等全旱作业;节水栽秧,采取边灌水、边拉板找水平、边插秧的“三边”作业;插“跑马秧”,先灌水泡田,随即进行耕、耙、耖,接着插秧。插完一块田后,将水放到另一块田里,照样进行整地插秧;寄秧,秧龄已足,遇旱不能及时插秧的,可把秧苗拔起暂时密寄在有水的田里,等到大田有水时再正式插秧。水田旱栽技术可减少水泡田的时间,使栽种的精度更高一些,最终达到节约泡田用水的目的。栽种完之后,水稻田间后期管理为了节水还可以采取精确定量灌溉技术等措施,可以实现节约灌溉用水40%左右。

  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番兴明:

  建议玉米生产要突出抢抓节令、优良品种、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科学施肥等技术的综合配套推广。山区玉米生产,若5月20日以前没有雨,应及时采取育苗移栽措施,变大面积抗旱为小面积育苗。抗旱耐贫瘠高产优良玉米品种有云瑞6号、云瑞88、路单8号等,这些玉米品种需水量少、耐旱性好,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给农业带来的压力。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范源洪:

  眼下正值榨季,当前要科学制订砍运计划,减少蔗农损失,提高出糖率。要抓好宿根蔗管理,利用快锄低砍、蔗叶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兜保苗技术,有效地提高宿根蔗的抗旱能力,保证下年度甘蔗正常生长。同时抓好新植蔗栽种,选用新台糖22号,粤糖86/368、云蔗03-194等抗旱良种;调整种植期,增加秋植蔗面积;推广深沟板土、“槽植”法、地膜覆盖等甘蔗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确保出苗率;推广甘蔗间套马铃薯、大豆等粮经作物。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制定高产优质施肥配方。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

  云南告急,广西告急……

  自去年入秋以来, 我国西南大部、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云南发生60年一遇特大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发生范围之广,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灾害的发生,让我们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脆弱的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还不稳固,民生水利建设依然滞后。

  灾害的发生,让我们更加警醒,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而人类需要不断进步才能发展。如何使和谐与进步同在?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生活是一种在其形式后追赶而永远找不到这种形式的运动,那么,注定我们要面对占有与丧失的尴尬对峙吗?进步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发展才能让我们从发展中多受益,它不是经济学视角上的“少付出多得到”,而应是社会学思维上的“多付出大回报”。

  灾害的发生,让我们切身感到,科学发展、夯实基础的重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指明了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根本方向。这既是立足当前的工作部署,又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方向明,干劲足,让我们打好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让我们在科学发展的春天阔步向前!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