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 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 曾峰
纵观中国化肥流通史,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感受到行业变革的巨大力量。在这场改革大潮中,以1998年的“39号文件”和2009年的“31号文件”为标志,中国化肥流通领域经历了巨大转变。从“放开”到“开放”,在中国化肥产业大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合作时报旗下的中国农资传媒有幸作为媒体观察家,见证并推动了这一进程。风雨征程十二年,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实现了从专刊到周报,直至如今“中国农资传媒”的跨越。十二年,在中国传统中正好是一个“轮回”,在这个轮回里,我们与化肥行业共成长,在见证行业变迁、成长与繁荣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以媒体的视角,观察并总结行业的成长经验,从而推动行业的稳健持续发展。
1998年之前,中国化肥流通还处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系统独步天下。1998年,“39号文件”的出台打破了统购统销,形成了以生产企业、供销社系统和农业“三站”共同组成的化肥流通新格局,业内称此为“三驾马车”。化肥市场在缺失了政府指令性计划后,不但没有出现短缺,更没有发生“肥荒”,基本上实现了化肥市场供应的平稳发展。从直接控制到间接调控,政府对化肥行业的调控力度不断减弱。但是,与政府逐渐淡出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化肥供应量,也在不断提升。或者说,中国化肥产能的不断增加,也加快和促进了中国化肥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化肥行业进入繁荣时代。
2009年,“31号文件”呼啸而出,这一文件被业内誉为将化肥行业推向市场化的重要里程碑,“放开化肥经营限制”成为改革核心点,化肥行业进入“全流通”时代。在中国化肥行业,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相互渗透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资源、网络、资金、股权,各种模式遍地开花,但都朝着同一个方向。“39号文件”出台之后,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相互之间跨领域的蔓延与渗透悄悄开始,随后十多年,化肥市场烽烟滚滚,群雄并起,中国农资人在市场奶酪的争夺之中各自走上了相似而又不同的道路。“南有九禾,北有锦禾”。这是行业内对这场变革中生产企业进军流通领域而大获成功的一个标志性评价。九禾公司与锦禾公司,这两个天南地北的流通企业在改革的大潮中被推上了浪尖,而紧随其后,还有一批肩负着同样使命的生产企业正在崛起。同时,中农、中化、浙农、苏农、湘农等化肥流通龙头企业在夯实自身营销领域的基础上,进军化肥生产领域,通过收购、参股化肥生产企业,从资源上掌握了更多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化肥生产与流通的屏障已经不复存在。
十余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中国化肥行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化肥经营发展模式,那就是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既满足了政府部门规范化肥市场的迫切需求,又满足了优势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做规范的愿景。自金色谷公司开始,从中农到中化,再到倍丰、苏农、辉隆、九禾、惠多利、邦力达,以及四川开元集团等,连锁经营成为农资零售的主渠道。
“39号文件”以来,中国化肥流通的自由度不断加大,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仍时常被“地域封锁”的屏障所限制。但近几年,这种现象已经大为改观,地域限制正在悄然突破,一些有实力的流通企业正在自己的区域之外铺设网络,扩土封疆,一批跨区、跨省的大型企业涌现。在突破地域限制的同时,中国化肥行业实现了经营主体所有制的大突破,国有、民营、外资、股份制、个体户各种资本正在全面进入化肥流通。中国农资、浙江农资、四川农资、江苏苏农、新疆农资等一大批供销社农资企业凭借实力,终于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主渠道。与此同时,许多具备实力的化肥流通企业也突破了化肥流通业务,实现了多元化大发展,甚至进军资本市场,中农、中化、浙农、川农等一批企业在发展化肥主业的同时,在资本市场以及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放开到开放,十多年的农资流通发展历史验证了改革的正确与重要,未来的化肥流通将依然在改革的大道上继续前进。“得渠道者得天下”,这已经成为中国农资人的共识,可以预见,在中国农资行业的版图上,流通依然是未来竞争最为激烈的环节,化肥流通将在不断走向完善的进程中呈现更多的精彩。
与中国农资行业共成长,这是中国农资传媒的心声,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从中国农资周报、中国农资月刊到中国农资英文周报、中国农资手机报、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新生的“中国农资传媒”将通过旗下的一系列产品,向中国农资行业传达出新鲜的声音:“思想深度”将是我们继续坚持并不断强化的主旋律;“丰富实用”将是未来布陈重兵并全力实现的办报方针;“引领产业”将是我们一直努力的媒体方向。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我们关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从区域到全国再到国际,我们用更收放自如的眼光感知市场的风云变迁。在未来的征程上,中国农资传媒将一如继往地用不变的信心和执着的努力,与大家共同实现农资行业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