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又称黄疸病,在我国的主要小麦产区均有发生。近年来由于新的生理小种处于活跃的分化期,而一些麦产区现在生产上推广品种的抗性衰老,加上小麦育种周期长,抗病品种的选育速度赶不上条锈病新小种的发展速度,使小麦生产处于条锈病的潜在威胁之中,局部成灾时有发生。若冬季气温偏高,早春3-4月降雨偏多,田间湿度过大,则容易造成条锈病的大流行。
症状和发病规律。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能侵害叶鞘和茎杆,在穗部及芒上见到。苗期染病后,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叶片初期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出现锈色粉状物,堆在叶片正面,也有少数发生在叶背,一般只有少数穿透叶片。小麦接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呈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表皮不破裂。
防治措施。1.选用耐抗病品种,但品种的抗锈性不是永久不变的,因此在生产上要及时更换使用新的、优良的丰产抗锈小麦良种。同时,在种植上搞好布局防治品种单一化,并定期轮换小麦的抗性品种。2.晒种杀菌。要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铺2-3厘米厚,每天在中午前后晒5-6小时,经常翻动,晒2-3天,可以杀死病菌,促进种子体内酶活化,提高发芽率。3.合理密植,配合施用氮磷钾肥。4.药剂防治。一是大力推广药剂拌种。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应先拌杀虫剂,后拌杀菌剂。常用的杀虫剂有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可有效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常用的杀菌剂有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干种子重量的0.01%-0.03%(有效成分),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拌种100公斤,或用12.5%特普醇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公斤,可有效预防小麦条锈病、叶锈病,还可兼治白粉病、黑穗病和全蚀病等。春小麦药效可维持60天左右;冬小麦拌种后,冬前麦苗发病少,而且能延续到第二年病害流行期。二是喷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应在做好田间病情监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冬季点片发生期,拔节期及孕穗抽穗期这三个关键时期的用药防治,小麦拔节期前后出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80公斤喷雾,这时正处于2月上旬左右,气温较低,施药后显效期可达15天左右。也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稀释500-700倍液,或12.5%特谱醇15-30克,对水50公斤喷雾。小麦孕穗期用药,由于气温回升,施药后显效期一般10-15天,有效期一般5-7天,当病叶率在5%左右时开始喷药,以控制本地菌源,除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处,还可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30-35毫升(有效成分5-8克),兑水40-45公斤喷雾。对于发现条锈病中心病团重点田块,要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对发病中心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克或20%丙环唑乳油120-180毫升进行挑治,并同时对其周围田块进行喷雾兼治。小麦生产后期,每亩用500克磷酸二氢钾,对水50公斤喷施,可防止叶片早衰,减少条锈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