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5日上午,中国农资传媒专家迎新座谈会暨全国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仪式在北京丰台区中华合作时报大楼内热烈举行。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国家化肥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刘刚、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张延秋、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曹一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张夫道、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等二十余位业内著名专家和部分生产企业代表,以及中国农资传媒的全体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先由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曾峰向到位专家简要介绍中国农资传媒的有关情况及《中国农资》(周报)的定位及运行情况。随后,在热烈的气氛中,中国农资传媒的多位领导宣布中国农资传媒全国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并为到会专家颁发了聘请证书,还邀请专家电脑随机抽取了16名幸运订报读者。召开本次座谈会的主旨就是团结专家,为现代农业服好务;依托专家,办好中国农资传媒。围绕这个中心议题,专家们就办报宗旨、报道方向等问题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中国农资传媒副总编辑孙立新发言感谢专家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并宣布会议结束。
众专家表示:
一份有社会责任感的农资媒体可以有效保障农民利益
国家化肥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 刘刚:目前肥料市场比较乱,媒体在市场上要宣扬一种正气,也有责任向基层读者推荐优质的肥料、有诚信的企业家和企业。另外,国际上对中国肥料市场并不非常了解,因此对外宣传显得也很重要,应该要借助英文版网站、英文版肥料周报对外宣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全国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夫道:建议在中国农资传媒旗下的多种媒介上开辟一个专家专栏,定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广大读者普及农化知识,以期提高基层的农化水平。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曹一平:企业广告占报纸版面的比例要合适,必须注意广告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拒绝一些隐蔽性、虚假性、夸大性的产品宣传,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在报道上建议近期关注绿肥以及双高农业万亩示范田专题。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高祥照:近些年农资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企业坚持,也离不开媒体的帮助。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在媒体的宣传下得到推广和应用。另外,农资媒体报道的宗旨是服务农民,同时也要服务行业。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 张延秋:一份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农资媒体,必须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介绍国家政策,分析农资行情,传播农化知识,引导农民增产增收,避免出现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不科学的报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葛诚: 在当前环境下,维护农业生产资料安全性、有效性,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任务艰巨,同时行业媒体也是责无旁贷。
双赢集团营销总监 李宝星:农民是农资产品的使用者,由于受文化所限,再加上思想较为保守,农民朋友辨别农资真假的能力非常有限,作为农资行业的媒体,还应该帮助农民学习和掌握农资法律常识,让他们懂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资媒体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夏敬元:
当前,社会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要求不仅优质化、多样化,而且生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家政策也明确表示只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资。发展现代农资更需要现代的农资媒体的舆论参与和引导。
构建一个现代的农资媒体,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推行。
高举一面旗帜
中国农资传媒高举“中国农资”这面非常有号召力的旗帜,有利于把农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农技推广部门等农资行业各方面力量都团结起来,为中国农资事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必须重视舆论的引导力量,舆论有时也是生产力。
着力三项突破
一、全方位。现代的农资媒体不应该单单只有肥料,农药、农膜,甚至种子都应该被纳入媒体报道的范围之内。
二、广视角。政策层面、科技层面、推广层面、企业层面、媒体层面,需要多层面多角度来综合看待中国的农资事业。应该百花齐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组织一些跨专业跨行业的农资论坛就是水到渠成了。当前,不少企业家在苦苦挣扎,他们不知道行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圆桌论坛等活动就能为思想碰撞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就能很好地给予企业家前进的启示。
三、多层次。要多研究分析读者群的需求、心理,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结合报、刊、网、手机报等自己的产品特征,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求,形成现代媒体的综合性行业影响力。
努力提高五个性
首先要有前瞻性。特别要把国际前沿的技术和发展趋势介绍进来,引起国内业界的关注,引起行业领导的重视。
二是导向性。生态、安全、高效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导向,而不应该只提倡高产、优质了,不然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就会陷入困难。因此需要现代农资媒体来引导国内行业研究、生产、推广各环节都向着生态、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科学性。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严谨的学风,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显得特别重要,切忌人云亦云。媒体有时不负责任、不科学的报道会给某些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害。
四是公正性,媒体的立场就应该是不偏不倚。
五是可读性。版面、内容吸引人,能从中获得信息,学到东西。
(本版文字由张陆新整理,2版、3版照片均由张高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