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12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贫困县的幸福嬗变


  图1为龙胜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来明(中)带领贫困村党支部去先富起来的村寨学习致富经验。

  图2为龙胜农商银行信贷部总经理张敏(右)到龙脊梯田景区内的金竹民宿开展贷后调查。

  图3为在龙胜农商银行的助力下,绿然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理事长唐陆伍(左)展示丰收的喜悦。

  编者按: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在八桂大地,广西农信系统全力向贫困宣战,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金融精准扶贫为主战场,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探索创新多样化扶贫方式,全方位满足脱贫攻坚多元化融资需求。

  记者采访发现,广西农信金融扶贫工作精准扎实、卓有成效,实现了“四个广西第一”:在全区内54个贫困县的贷款发放量第一、贫困户建立信用档案和评级授信覆盖面第一、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量第一、贫困户贷款覆盖面第一。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广西农信系统已累计向贫困县发放贷款4503亿元,惠及贫困人口250多万人,其中扶贫小额信贷占全广西发放量的99%以上。

  引金融活水浇灌贫困洼地,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命题。如何发挥金融的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如何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何结合地域特色,撬动“产业扶贫”新动能?

  近日,记者深入桂北山区,走访基层一线,采写了广西农信系统创新金融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见闻,这组文章,记录了广西农信系统金融扶贫的实践、成效与作为,分为上、中、下3篇,本期刊发的是上篇。

  在郁郁葱葱的群山深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一个个曾深陷贫困泥淖的村落,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纷纷走上了“致富路”;昔日背井离乡、致富无门的贫困农民,在家门口创业不愁贷起步资金,农产品不愁卖……

  在广西龙胜的山村走一走,新变化随处可见。一幅幅“旧貌换新颜”的幸福图景,诉说着龙胜农商银行金融精准扶贫的巨大成效。

  龙胜各族自治县,距离桂林市80公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这里17万百姓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重的责任、最硬的任务,发放了全县100%的扶贫小额贷款,为全县4910户贫困户提供资金帮扶。”龙胜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来明告诉记者,“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越干越有劲头!”

  作为当地金融扶贫主力军,如何结合地域特色,帮助山区百姓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龙胜农商银行始终思考和践行着这一重要课题。

  爱和温暖持续播撒。一家有责任、有担当、与地方经济共兴共荣的农商银行,见证着一个贫困县的幸福嬗变,坚定地指引着幸福与希望。

  脱贫有了新路子:

  “旅游扶贫”破解“美丽贫困”

  多年来,结合龙胜“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龙胜农商银行通过创新实施“银行+贫困户”“银行+龙头企业+贫困户”“银行+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全力破解贫困群众脱贫的资金瓶颈。

  “月亮还做梦,火把照天红。不等太阳醒,就得上早工。挖山地皮动,挑担脚生风。田往龙脊开,从此不受穷……”一曲“龙脊开山谣”,唱出了先辈们开垦梯田的艰辛往事。

  龙脊古壮寨,碧水环山,吊脚楼错落分布于云山轻雾之间。如今的龙脊梯田,已是风景名胜区。这个美丽的地方,曾长久地深陷贫困。漫长的岁月里,大山深处的村民在贫困线上苦撑生计、苦度时光、苦熬岁月。

  “以前的生活太苦了,常年入不敷出,外出打工又无法照顾家人。”家住龙脊镇大寨村的“90后”村民潘照唐说。父母亲身体不好,他要照顾13岁的弟弟,还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沉重的家庭重担,曾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随着龙脊梯田景区游客增多,开一家自己的民宿补贴家用,是潘照唐心中最大的梦想。龙胜农商银行的资金帮扶,让他有了创业的起步资金,梦想也一步步变成现实。

  “游龙尚品”是潘照唐一手开起来的民宿。他清晰地记得,两年前的10月1日,他的民宿一开业便迎来旅游旺季,仅仅几天就收入4万多元。

  “没有农商银行的5万元扶贫贷款,我的民宿建不起来。”潘照唐感激地说,“赚了钱,还了贷款,第二年我又从农商银行贷了10万元,往上加盖了两层楼。现在一年能赚20多万元,每年龙脊旅游公司还能发给我1—2万元的旅游分红!”

  更让潘照唐高兴地是,半个月前,他把一辆10多万元的红色轿车开回了家。“想有车很久了,今年总算买回来了!”站在自家气派的三层民宿前,他笑得合不拢嘴。

  在龙脊梯田景区内,像潘照唐这样的贫困户,有528户2029人。他们现在能过上红红火火的幸福新生活,均得益于龙胜农商银行的“旅游扶贫”实践。

  “景区的村民只要好好干,有了资金需求,我们都尽全力满足,完全不用担心风险。”罗来明对记者说,“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村民们增收的渠道也多了起来,在景区内,就算卖茶叶蛋也能脱贫……”说到这里,这位从业30余年的“老农金”,笑声爽朗。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龙胜农商银行已累计向景区项目、贫困户发放贷款超过1.5亿元,帮助大山里的贫困户实现了渴望已久的脱贫夙愿。

  致富有了新方法:

  “产业扶贫”让增收步伐更坚定

  “产业驱动”是金融扶贫的核心。罗汉果和百香果是龙胜的特色产业,为提高农户收入,带动百姓致富,龙胜农商银行“产业扶贫”的金融活水,涌入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

  清晨的阳光洒满了山坡。家住泗水乡龙甸村的村民石忠源,一大早就来到果园里干活。

  提及种果的缘起,石忠源感慨万千。以前,他在外地打工,后来听说能从农商银行获得扶贫贷款,免息使用3年,就果断返乡,开创自己的种果事业。

  “过去村里人都种植水稻,每亩地也就收入1500元左右,迫于生计,只能外出打工。”石忠源回忆说,“拿到了农商银行的贷款,我开始种植罗汉果。去年,在阳行长的指点和帮助下,又开始种百香果,现在有11亩地,每亩地收入7500元没问题!”

  石忠源说起的阳行长,是龙胜农商银行泗水支行行长阳胜华。几年前,这位年轻干练的支行长辞去香港银行的工作,回到了家乡。由于爱思考、接地气、能吃苦,在走村串户、为贫困户出谋划策的过程中,阳胜华与泗水乡的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

  阳胜华告诉记者,为保护和培养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龙胜农商银行针对本地罗汉果种植情况,专门开发了一种农户信用贷款——罗汉果致富贷。该产品无需抵押和担保,根据农户的信用等级、种植规模等综合确定额度。

  正是这款产品,满足了石忠源种果的资金需求,他感恩地说:“君子无本,道路不成。农商银行给了我开创事业的本钱,还教会我怎么发展产业致富,这份恩情永远不能忘!”

  “我们村是信用村,扶贫贷款到期后,我还能从农商银行获得最高10万元的信用贷款。”畅想未来的规划,石忠源信心满满,“我准备联合村里的种植大户,一起成立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生活有了新盼头:

  “电商扶贫”用心编织“幸福网”

  贫困户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怎么卖出去,卖得好不好,事关精准扶贫的大局。

  针对这一关键难题,广西农信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探寻金融服务与精准扶贫、农村电商的结合点,通过构建电商扶贫产业链,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

  来到泗水村绿然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远远便看到“广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的绿色招牌。玻璃门上,贴着龙胜农商银行“罗汉果致富贷”的宣传海报。

  唐陆伍是这家合作社的理事长。早在2008年,眼看着村民种植的罗汉果、百香果、辣椒等农产品卖不出去,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那时,还在水电站工作的他,从当时的信用社贷款3万元,收购村民种植的鲜果,加工成干果。

  龙胜农商银行信贷部总经理张敏告诉记者,泗水村的百姓大多从事种植养殖业,近年来,以种植罗汉果、辣椒,养殖凤鸡、翠鸭和猪羊为主。2013年12月,为了让更多优质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唐陆伍又从农商银行贷款,发起成立绿然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

  目前,唐陆伍的合作社有社员52户,既为村民提供果苗销售、熟果回收、技术指导等服务,还为当地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年销售额超过600万元,由于贡献突出,不仅被评为“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还是泗水乡“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以前,农产品确实不好卖,现在不用愁了,前几天,农商银行又把我们加工后的罗汉果,推荐到了‘利农商城’平台上销售!”唐陆伍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

  利农商城,广西农信构建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式电商平台。通过该平台推出扶贫价商品,让利于农户,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依托“利农商城”,广西农信积极开展“网购扶贫”“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等活动,打造了从田间至舌尖、从农户至消费者的新型农业电子商务模式,通过“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助推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为贫困农户打开了广阔的销售渠道,编织了一张脱贫致富的“幸福网”。

  “我们这里山好水好,农产品质优味美,通过网络渠道销售,有多少都不愁卖!”唐陆伍看着眼前的大山高兴地说,“山里人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不远处,群山连绵,云雾笼罩其间。

  清澈流淌的桑江河水,仿佛唱起了幸福的歌谣……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