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村金融管理者应是坚定的“创业者”

□ 江苏海安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晓军

    愿景,是战略管理者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和构思。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纵深推进,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大多数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将发展战略聚焦为“回归本源”。实际上,农商行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在谈“坚守定位”,只不过有时“知行合一”做得不够。

    银行发展有其规律和路径,金融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管理者越是要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勇立潮头

    在应对挑战中争创标杆

    一家企业义无反顾的战略定力,源自知彼知己。当前,农商行领域竞争环境和格局日益复杂,在自身经营有方的同时,如何通过超前谋划,有效应对来自资本、资产、科技等多方面的挑战,考验着管理者的魄力和应变能力。

    有效应对资本端挑战。鼓励金融机构插上资本市场的翅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地方性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政策指向。目前,江苏省内多家农商银行已成功登陆A股市场,年初开始发行的永续债已被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尝试;《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非上市银行发行优先股空间也正在打开。各方面发展质态保持良好的农商银行,应当有信心、有定力,多渠道、多途径补充资本,赢得更多外部投资者的认可和青睐。

    有效应对资产端挑战。随着“贷资比”等监管约束的加大,农商银行要做大资产端,一方面必须扎扎实实生根本土,通过更大力度的实体信贷投放提升资产规模总量;另一方面,通过更加扎实的基础管理、更加有效的结构调整、更加有力的风控举措,夯实信贷资产质量。

    有效应对中间业务挑战。规模较大农商银行要实现收入结构上的大幅提升,唯有在代客理财等业务上下功夫。要积极拓展贸易金融、国际业务等综合化服务,积极寻求金融衍生资质、理财直融工具、理财子公司、基金代销等牌照支撑,加大综合金融服务联动力度,实现从“信用中介”向“金融服务综合提供商”转变。

    有效应对科技端挑战。对于金融科技的应用,农商银行还处于最初级阶段。面对金融科技的挑战,亟待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但由于规模的限制,科技投入的成本很高。发展金融科技,要在董事会顶层设计战略框架下,确立更加明确的发展路径图,确定推进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组织架构搭建方面,短期考虑在传统科技信息部、电子银行部外增设筹备部门,负责移动端投入建设、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洽谈等,中后期改增设的筹备部门为正式事业部,单独运作、独立考核。

    提升价值

    在反哺社会中增强认同

    向价值银行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也是未来银行优胜劣汰的“分水岭”。

    大力提升企业价值。农商银行特殊的身份和属性,决定其存在的真正价值是在赖以生存的家乡热土上和当地“三农”、小微客户一起成长。因此,农商银行要把传统领域做得更专业、更出色,让合适的客户更方便、更便宜、更满意地借到钱,真正成为本地客户金融服务的第一选择。

    大力提升社会价值。农商银行的社会价值更多体现在普惠金融发展上。当前普惠金融工作要突破传统“放几笔扶贫贷款、捐多少扶贫款项”思路,在更高层面,让金融资源更广泛快捷地得到应用。

    大力提升品牌价值。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的竞争。“老百姓人人知道农商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品牌,这块品牌不仅不能丢,还要发扬光大,通过家庭金融服务、社区金融服务的不断渗透,加深客户的认可、增强社会的认同。

    成就人生

    在全员创业中收获幸福

    新时代管理者要给员工成长搭建平台,给予岗位晋升提供通道,也要在关心关爱、薪酬激励上让员工获得更多幸福感。

    保证成长成才有平台。要坚持拓宽视野,广聚天下英才、不拘一格选才,加大对具有专业特长以及基层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力度,推动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优秀年轻干部梯队。

    保证能上能下有通道。要用好鼓励激励指挥棒,坚持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让干得出色、干出成绩的干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头,真正让吃苦的吃香、优秀的优先、有为的有位、能干的能上。

    保证关心关爱有温度。在紧张激烈的工作中,要更加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理念,注重从工作、精神、生活、健康等多方位、多角度关心关爱职工,满足职工需求。只有真心实意的关怀,才能保证“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家机构能在大浪淘沙中成为标杆,一家银行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定有一批干事创业的管理者在发展中开路、在担当中进取。

    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金融发展永无止境,每一位农村金融管理者都应当是坚定的“创业者”,能够在未雨绸缪中标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把前人打下的基础夯得更实、把未来画下的愿景绘得更好。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