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命禁区”驶来“车轮上的供销社”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开通便民流动服务车
□ 本报记者 陈玮琇 文/图

丹德日夫妇挥手送别便民流动车服务人员。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牧区的茫茫戈壁上,一辆绘有供销合作社标识的小客车每月10日、15日、20日都会按时出现,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上孤独地前行。它是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为牧民开通的便民流动服务车,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车轮上的供销社”。

    先找路再找“客户”

    从额济纳旗城区出发向马鬃山苏木方向驶去,服务车要连续行驶5小时才算进入牧区。这里荒漠似海,一路行来只有戈壁、石块和梭梭树(注:一种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的植物)为伴;这里水资源匮乏,年均蒸发量达到了降水量的100倍,日常饮用水只能依靠运输;这里被联合国生物考察组认定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然而,在这片土地上,仍有100余户牧民居住、放牧,他们守护着草场,也守护着边疆。

    “牧民住处距城区有三四百公里,饮用水、生活用品全得靠摩托车往家拉,一趟也装不了多少。”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主任哈斯高娃说,为了保障牧民的日常生活,2015年,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开通了便民流动服务车。

    “牧民住哪没有人知道,不可能送到牧民家里。”上门送货的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质疑,也成为供销合作社开通这项服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只要认识一个牧民,跟着牧民总能找到下一户。”哈斯高娃说,他们就是抱着这样的决心开通了服务车,也踏上了寻找牧民的路。

    去往牧民布和朝鲁家的路就是在一次有惊无险的迷失中开辟出来的。去年12月,根据牧民的指引,服务车驶向了布和朝鲁家所在的“无名山”。山路难行,又没有明确的参照物,直到太阳落山,司机扎雅扣和会计苏都毕力格也没能找到牧民说的那个“很好找的岔路口”。寒冬的额济纳,夜晚温度可低至零下30摄氏度。找不到正确的路,等待他们的只会是冻僵甚至死亡。幸好他们返回了扎雅扣舅舅的家中,经指点重新找到了路。

    “牧民的话不靠谱儿,他们说有邻居,一问住哪儿,总说翻过山就是。”扎雅扣虽这样说,却总是心甘情愿“中招”。春有沙尘、夏有酷暑、冬有严寒,在一次次挑战中,扎雅扣和同事们就这样一户一户地在拐子湖、古日乃、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和马鬃山苏木找到了140个牧民家庭。

    截至目前,服务车共开辟了3条配送路线,每个月10日、15日、20日从额济纳旗出发,前往牧区为这140户牧民配送生活物资,路线全长3000多公里。

    近5年时间里,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人练就了“钢筋铁骨”。遇到车开不过去的地方,手提肩扛、徒步四五公里送货是常事。服务车爬过险山、蹚过洪水,就这样生生轧出了通往牧民家的一条条路,行驶总里程达14万公里。过度的路途颠簸导致服务车不到5年便报废了2辆,检修次数更是无法计算。

    送货的“亲人”来了

    9月20日,记者跟随服务车前往牧区送货,体验了一次与城里截然不同的零售服务。

    车子在一个蒙古包前停稳后,苏都毕力格从车里探出了身子,冲着蒙古包喊了两声“大姐”。看到没人答应,他转身从车上零食区挑了2包山楂片和几包蓝莓干。“大姐特别喜欢吃零食,蓝莓干就是专门给她带的。”苏都毕力格边说边提着零食下了车。敲了敲门,还是没有回应,他便直接推开门,走了进去。

    “大姐可能是去找骆驼了。”苏都毕力格把零食摆在床上,掏出账本登记好,再逐一装回塑料袋里,挂在了蒙古包顶部垂下的钩子上。

    苏都毕力格说,在牧区,来“串门”的除了几十公里外的“邻居”,就是供销合作社人了。他们现在已经与牧民亲如一家人,豁达而淳朴的牧民从不设防,外出时也鲜少锁门。

    苏都毕力格有一个记事本,牧民们的喜好都写在上面。遇到家里没人的情况,他总会直接推开蒙古包的门,看看面缸、翻翻储物箱,再转身回到车上,拿上些日用品放到牧民家里。

    “没人在家,你们怎么收钱啊?”面对记者的疑问,苏都毕力格说:“没事儿,啥时候在家啥时候再给,他们从不赖账。”

    当服务车的灯照向苏依拉老人的蒙古包时,远远地便看到一道身影。苏依拉知道今天服务车要来,早早就出来等着了。车门打开,老人弓着背迎了上来,握住了苏都毕力格的手,把所有人迎进了蒙古包,又把坚果、奶糖、咸茶等一股脑儿堆到了桌子上,催促大家“快吃”。

    苏都毕力格笑着说,苏依拉老人可是他们的“大客户”。在一瓶可乐仅卖3元的服务车上,她每个月都要买上百元的东西。与往常一样,在老人选购结束后,扎雅扣扛起了1袋面粉,苏都毕力格提起了2箱牛奶走进了蒙古包,并将其逐一码好。

    苏依拉老人养了170多只羊,每到开春转暖、羊绒脱落的日子,苏都毕力格和扎雅扣总会假装“路过”老人家门前,“偶遇”老人在“抓羊绒”,并上去帮一把。

    当服务车准备离开时,老人握住苏都毕力格和扎雅扣的手说:“太晚了,你们住我家吧。我给你们炖羊肉、做好吃的!”在老人的心中,扎雅扣和苏都毕力格早已成了她的孩子。

    “小超市”变身“大平台”

    马鬃山苏木坐落在戈壁深处,距旗政府所在地300多公里,是内蒙古最西部的一个苏木。近年来,这里的通讯条件大为改善,中国移动公司通信基站覆盖了60%的牧户通讯,政府补贴的卫星电话覆盖了40%的牧户通讯,但在供销合作社服务的地区仍鲜有网络,牧民的需求传不出去,外界的信息也很难送进来。

    丹德日一家就在这片“天然信号屏蔽器”里生活。孩子外出工作,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儿。“帮我看看爸妈最近身体怎么样。”带着丹德日孩子的托付,扎雅扣来到了丹德日家,和老两口拉家常,帮他们搬东西、干重活儿,再把老两口的嘱托带回旗上,讲给丹德日的孩子听。时间一长,带口信、捎东西成了扎雅扣每个月都要做的事,大家都称他为“传递亲情的信使”。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民也渴望获得外界的讯息。“下次来的时候能不能给我带几本蒙语书?”“给我讲讲最近的政策吧。”扎雅扣和苏都毕力格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请求。为了实现农牧民的心愿,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仅有的4位蒙古族职工常常聚在一起翻译材料。面对两会精神、扫黑除恶、农技知识等专业词汇,在城里生活的他们有时还需要通过翻词典、查资料,才能顺利完成翻译工作。今年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一批加班加点翻译印制的蒙语版两会精神解读资料就赶在服务车下乡之前印成了册子,被带到了牧区。便民流动服务车也从最初的“小超市”变成了“信使”和“通讯员”。

    “便民流动服务车的顺利开通,离不开党政部门的支持。”哈斯高娃说,如今的服务车已经升级到了“3.0版”,车辆自身稳定性更强,又经过了专业改装,换上了四驱车轮,出现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这一切,都源于旗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针对牧民技术、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旗委、旗政府召开会议,协调各部门扩充服务内容。文化、卫生、科技等部门也搭上了这班车,每季度为牧民送去农牧技术、医疗卫生等服务。据了解,供销合作社已经与保险公司达成初步协议,在车上开通保险服务,为牧民们的骆驼、羊上保险,降低牲畜丢失或死亡带来的损失。

    “牧民们守疆戍边,我们就要做好他们的守护者。他们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想方设法提供什么服务,这也是咱供销合作社的传统。”哈斯高娃坚定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