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第十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在南京市召开。作为中国物流界极具“品牌效应”和知名度的学术活动之一,本次学术年会延续了“高端、前沿、重磅、密集”的一贯学术特色,为全国物流各界再度提供了一次“学术研讨盛宴”和“精神交流大餐”。
全体大会的主论坛精英荟萃,高论迭出;专题分论坛藏龙卧虎,语惊四座。与“三农”和城乡民生密切的“冷链物流”话题受到空前重视。
人们说是最“冷”的话题受到最“热”的追捧。
专题分论坛——冷链物流话题之“热”可见一斑。15场分论坛,涉及冷链物流的就四个,分别是“农产品供应链、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农村物流与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发展与应用”“粮食安全与现代物流”。分论坛会场上人满为患;更有分身乏术的“学术贪婪者”在几个论坛穿插参与,来去匆匆、人潮涨退构成分论坛一景。
专家们说,所谓冷链物流泛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生鲜食品以及需冷藏药品在采收、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处于一定的适宜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保持生鲜食品以及需冷藏药品质量的一整套综合设施和管理手段。这种由完全低温环境下的各种物流环节组成的物流体系称为冷链物流。由于医药品冷链物流与食品物流在物流渠道上并无交叉,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故一般冷冷链物流更多地聚焦于农产品物流。
演讲嘉宾高论迭出,互动交流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与电商学院院长曹献存教授以《冷链物流助力乡村振兴》为题发表演讲,阐述了冷链物流对“重中之重”的作用,如:能够使农产品“卖得远、卖得久、卖得贵、卖得好、损耗少”和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可追溯”。而农产品产业化有助于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和“一村一品”;农场品品牌化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民增收。他提出发展冷链物流“政府、行业企业、‘跨界打劫’、企业自建”的“四轮驱动”之说;并详尽阐述了“科学规划”“资源整合”“示范引领”“规范管理”的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思路。
北京工商大学物流管理系副主任卢强博士在《中国食品供应链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食品分类系统有16大分类300余个小类,是我国目前制定企业标准、食品安全认证的主要依椐。他指出,随着居民对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中国生鲜产品运输总额也在随之不断提高。但生鲜产品物流总额所占整体比重近几年波动幅度较小,说明未来食品供应链在生鲜产品物流市场具有较大空间。据悉,2016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1833亿元,并在之后一直保持着逐年升高的态势。预计,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3800亿元,并在2020年突破4000亿元。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行业研究员常涛及其团队推出了题为《聚焦冷链:拨云见日终有时》的专题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冷链物流是昂贵的,即使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非常发达的美国,商品零售价与农场收购价比值也高达2-4倍,且成本与运输距离密切相关,例如运输半径最短的鲜奶零售价与农场价的比值不到2倍,而生产非常集中、依赖长距离运输的水果比值近4倍。该报告通过比较中外冷链行业发展情况,从供(资源)需(货物)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成长空间,认为未来围绕主要城市群的城市冷库、城市冷链配送将成为冷链行业的主要增长点,而公路运输将在冷链陆运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党委书记魏国辰教授的《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引发与会者极大兴趣。他提出,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内涵,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包容性发展。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本质是提质,冷链物流质量的改善是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增效是冷链物流效率、收益增长具体体现;降本是冷链物流成本降低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寻找物流发展与环境共存新路径。
他进一步指出,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主要标志有五个方面:强烈冷链供应链物流质量意识;强劲冷链供应链物流服务供给体系;强有力冷链供应链物流质量促进机制;先进冷链供应链物流设施;强大冷链供应链物流质量保障能力。据此,他提出了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包括冷链物流的质效、结构、管理、技术、政策、市场六大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指标。当然,他提出了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创新冷链物流运营模;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应用先进冷链物流技术;进一步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打造智慧冷链物流生态圈;提升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
发展我国冷链物流,人才短缺是与会者的共识。与会专家对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提出对策研究。他们认为,首先,要营造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应在优势资源的学校科学设置冷链物流特色专业,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到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来。其次,设置供需匹配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供需一致的理实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最后,要开展冷链物流理论与教育理念研究。因时制宜地开展冷链物流理论与教育理念的研究,已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然。因此,要加强冷链物流师资队伍建设,还要构建冷链物流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除上述专家外,长沙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芳教授的《冷链物流运输发展现状问题即趋势分析》、北京物资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张喜才副教授的《冷链物流的经济特性及发展困境》、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物委副会长何斌科的《浅谈冷链产业发展方向》、河北现代物流职教集团副董事长张立冬的《区块链重构农产品冷链物流》、广州大学瑭杰博士的《基于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竞争模型的政府冷链物流企业扶持机制的优化研究》等研究,都对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使与会者精神思维如沐春风。
据统计,十五场专题分论坛,近百名代表通过主题演讲、互动沙龙等形式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体会,一批新颖观点和典型案例做了展示交流。其中,“青年论坛”有21位45岁以下青年人才展示了自己的观点。
(雾 琉 颜 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