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11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茶叶生产划好标准基线
中国茶产业标准化建设70年发展综述
□ 尹 祎

尹祎,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

    茶起源于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纽带,它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

    茶叶标准是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贮存和营销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中茶叶标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政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内外评价和判定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就是依据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标准化部门制定的茶叶标准与法规。

茶叶标准分类

    目前,我国和国际上通行的茶叶分类,是茶学著名专家陈椽教授结合茶叶品质和制茶方法的系统性,所建立的“六大茶类分类系统”。按照多酚氧化程度为序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再加工茶即以六大基本茶类的茶叶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茶,如花茶、紧压茶、袋泡茶、速溶茶、粉茶、超微茶粉、果味茶和含茶饮料等。

    根据茶叶生产、加工的特点和行业发展需求,我国茶叶标准体系以六大茶类为基础,以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为主,结合茶树品种、鲜叶原料、生产地域等,对我国茶叶进行了分类,国家标准委发布并实施了我国茶叶标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标准—— 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此标准首次将我国的茶叶以标准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对于规范我国的茶叶生产、加工、科研和消费,推动茶行业健康发展、促进茶叶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以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六大茶类的大量收集和专业的理化成分分析检测,结合数理统计判别分析,进一步制定发布并实施了GB/T 35825-2018 《茶叶化学分类方法》。这种基于茶叶特征化学成分含量的统计分析对特定的茶叶类别进行判别,进一步提升了茶叶分类标准的科学性,是在现行茶叶分类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茶叶标准的建立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在2008年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茶叶标准体系建设走过了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发展之路。

    我国现行茶叶产品标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逐步建立的,最初以实物样为基准,按茶叶初制、精制的不同加工工艺和内销、外销及边销等不同销售市场分为毛茶标准样、加工标准样和贸易标准样三类。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逐步发布、实施了各类茶叶标准。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行业标准WMB 48-81《茶叶品质规格》发布实施,1988年GB/T 9833紧压茶系列标准,1992年GB/T 13738 第二套红碎茶,第四套红碎茶等产品标准陆续发布实施。2008年3月22日,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促进茶叶的生产、贸易、质量检验和技术进步,更好地推动和完善茶叶标准化工作。经过各部门40多年的标准化工作,初步建立了我国的茶叶标准体系。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1982年实施的GBN144-1981《绿茶、红茶卫生标准》是我国最早的茶叶卫生安全标准,规定了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在理化指标中对铅、铜、666和DDT做了限量要求。2009年国家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法》,法律明确要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现行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10年起,我国原卫生部、原农业部相继制定了包含茶叶在内的农药残留限量指标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GB26130-2010《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

    目前,我国与茶叶及相关制品有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共有13项,包括: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污染物限量、标签、卫生规范、检测方法等,这是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的重要依据。其中: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两项标准,分别于2017年6月18日和2017年9月17日正式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茶叶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增至50项。

    我国茶叶试验方法和规范、规程等标准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与完善的。其中:检验和试验标准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检验的目的是判断是否合格,如:GB/T 21729-2008《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规范规程标准是依据产品标准、有关技术要求的规定,对产品实现过程中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进行加工、制造、装配的方法,使生产过程固定、稳定,达到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如: GB/T 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Z 26576-2011《茶叶生产技术规范》。

    茶叶物流标准也初步形成,包括茶叶包装、标签、仓储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主要有: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3350《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T 30375《茶叶贮存》、GH/T 1070《茶叶包装通则》。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逐步建立。如:GB/Z 35045-2018《茶产业项目运营管理规范》、GB/Z 21722-2008《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GH/T 1119-2015《茶叶标准体系表》等。

    茶叶团体标准现状。根据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国标准化法》,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截至2019年8月,茶叶行业社会团体53家,2018年以来共发布涉茶类团体标准116项,内容包括茶叶产品、代用茶、含茶制品、茶叶机械、生产技术、茶叶品牌、服务规范等,对全国现有茶叶标准体系进行了补充,对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中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展望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国茶叶领域标准化工作,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技术委员会(ISO/TC34/SC8),为健全茶叶标准化组织机构,设立了13个专门工作组,建立完善茶产业标准体系;目前归口管理的质量标准77项,质量标准计划项目6项,并负责标准实施后的监督检查,保证标准的应用实施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为响应国家“产业走出去标准先行”战略,目前已经出版了绿茶、红茶、紧压茶系列等国家标准英文版11项,加强标准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标准互认和标准体系相互兼容工作,以标准化带动我国茶叶国际贸易发展。

    作为茶的原产地,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我国茶叶生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中国是茶叶大国,却并非茶叶强国,大而不强、大而不精问题比较突出。标准化是中国茶叶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茶叶标准化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需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完善,切实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突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树立中国茶的质量信誉,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