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1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契纸话千年

□ 山西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 郑 宇

    谁一拍案,指掌间,

    翻开断简残篇。

    生于西周,盛于宋代,

    惊叹繁华曾过眼。

    青铜铭,竹木券,

    一诺千金,锐锋不减。

    信则立,欺则灭,

    官有政法,民从私约,

    空口难凭,以契为据。

    口头议,书面约,

    契约精神,永续延年。

    一张发黄的纸,短短几行字,历数华夏之文化,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一张张契约,等着后世的考古学家找到它们,拼凑千年历史,让深深植根的诚信文化再次焕发生机。

    将时间调拨回三千年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所有制动摇,贵族间土地交易时有发生,他们将交易过程和契约内容记录于青铜器上,通过礼器的神圣性和耐用性,来保证土地契约的效力;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的发展使得纸张普及,成为契约的主要载体;宋朝时期,纸契书写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元明清三代相仍不替;清末以来,中国经历了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西合璧的“道契”,到西式原则为体、中式表达为用的民国律师合同范本,时而甲方乙方,时而三面议定,时而印章时而画押,变换不停。

    农:天下之本

    费孝通以一个“土”字定义中国传统社会。的确,千年历史演进,中国真正是在“土”上建筑了整个传统社会的大厦,且从未随政权更迭和时间交替发生改变。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秦始皇“焚书”不禁农书,孟子也强调“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所谓“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农本思想被历朝历代所接受,也几乎成为后世中国人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在农业经济基础上,财富增长方式是有限的,也就决定了与契约交易相关的财产内容几乎历千年而不变。订约双方竭尽所能构建有利于自己的契约制度,用不断迸发的智慧改进契约的要件和形式。

    国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疆土,二为臣民。至于二者关系,《大学》有云:“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国家制定和建立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论及其对契约的影响,必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分界线。秦汉、魏晋之时,赋税重点在“丁”,土地交易有很强的自主性,如吐鲁番契所说“二主和同”;均田制出现以后,土地交易受到限制,“二主和同”不再出现,并且需要到部“申牒”和交代成契理由;宋元之后,土地交易增多使得土地契约逐渐成为其他契约的交易范本,从而改变传统契约之前的发展格局,开始逐渐趋同。

    政府的介入打破了前期“官有官法,民从私契”“民有私要,要行二主”的存在空间,以法律控制民间契约的制度相继出台。如在唐朝,要进行官方所承认的交易,业主必须先到官府投状申请,请求发给一件准许出卖或典当相应财产的文牒,称为投状申牒制度。除此之外,还有确认亲邻先买权的问帐制度、缴纳“田契钱”的税契制度、到官府进行产权变更登记的“推收过割制度”等,使得民间私约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空间,淹没在历史沧桑之中。

    信:小民之利

    《周礼》有这样的记载:“质剂结信而止讼。”传世的契约中,也可以看到“空口无凭,立契为用”“恐后无凭,立文约为凭”这样的表述。征信,是契约的功用之一。

    传统社会中,“信”有两个概念。一曰君子之“信”,即《论语》中所说“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而作为俗文书之一的契约,还包含第二层意思,即小人之“信”。这里的“小人”意为“小民”或普通百姓人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契约中的“信”多含小民之信、利弊之“信”。

    古之小民在财产方面始终是务实的,他们最基础的财产原则,共同创造了属于中国、具有创造性的契约信用体系。在传统契约主体结构上,从“二主和同”到“三面言定”。“二主”即参加交易的双方当事人,“三面”即存在第三方参加到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中去,并提出自己的“评议”结果,在历代演变过程中,“第三方”被逐渐固定,并形成“中人制度”,“中人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公信力,交易行为更加可靠和稳定。

    情:乡土家国

    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密不可分,长期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不一样的民族心理,其中就包括安土重迁的乡土心理。与乡土情怀相应的是,传统行政主要目的也是控制人口流动。乡土性与限制人口流动制度结合,决定了传统社会中交易空间不会很大,很多人一生都不会脱离本乡本土,而这个生活小圈子几乎也就是他们契约记录的范围。

    在这样的社会里,先民们以一种务实精神对契约及其要件进行了变通与调整,首先的是要做到合法,但如果于法不合,则以情补足。在明清契约中常会看到“倘有亲族及邻竞”这样的表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问账制度”以稳定血缘与地缘关系。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地缘与血缘相结合,即邻居同时也是亲属,并在“家族集体主义”的共同信仰下形成“家族通财”观念。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文中,把中国基层社会定性为“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也就是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变得浑然一体。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空间,又是这样的行为空间决定了人们在进行财产交易的过程中,不能不考虑亲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