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是晋商文化起源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级4A级旅游景点,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扎根本土60余载的山西省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始终坚守“姓农”“姓小”“姓土”市场站位,大力支持旅游景区商户、农户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整村评级”信用工程,打造“旅游+农信”特色产业链。
金融服务“一条龙”
让星级景点“靓起来”
走进碛口古镇明清街,顿时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气质所吸引,百年老字号牌匾随处可见,遒劲有力的笔墨映射出当年的辉煌,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都是独立门面,鳞次栉比、气势恢弘。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加。早年间,山西省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碛口信用社对面老王家儿子做玉石生意欠了一些外债,如今回乡正好赶上碛口信用社整村评级授信工作,本是贫困户的他顺利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在碛口街上开办了一家玉雕厂,做起了玉石加工生意,没过两年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清偿了债务,整村评级授信也让碛口镇商人“借款难”成为历史。
为确保整村评级授信信用村打造工程顺利开展,该联社利用首届碛口古镇大会期间人流量大的特点,召集古镇内所有商户到碛口信用社召开古镇大会“商户贷”告知商户贷款事宜。
随后该联社工作人员逐户开展实地调查,核实法人身份、电话、经营项目、销售产品等信息,最后按商户自身条件、调查评分情况,发放不同额度贷款。信用社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让商户在家享受链条式“一条龙”服务。
碛口明清街上的老陈年前盘下了一个门面,借助娴熟的酿醋、酿酒技术研发了全新的枣醋、枣酒,养生醋等特色产品。可是在装修门面店的时候遇到资金不足难题。在该联社的帮助下,老陈的店面生意越来越红火,今年又盘下了一间门店。该联社通过集中连片放款,自有经营商门面店焕然一新,形成传统手工艺加工、玉雕加工、枣酒枣醋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成为旅游景点一张亮丽的名片。
贷款送到家门口
打造古镇农家乐精品“打卡地”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临县碛口古镇游客量逐年攀升,被画家吴冠中誉为“三大发现”之一的李家山村及附近西湾村、西头村陆续建起农家乐上百家,客房上千间,农户贷款需求不断上升,但碛口镇村民房屋大多产权不齐全,在其他银行无法贷款,遭遇“融资难”瓶颈。
碛口信用社主任张艳军主动同村支“两委”联系,取得村委工作支持,建立村级授信服务小分队,在班前班后时间开展“扫街”营销活动。一方面挨家挨户营销手机银行、社保代缴等业务,进一步深挖拓展农村客户市场;另一方面收集“农家乐”客栈第一手真实资料,了解每户老板资信状况,建立第一手真实台账,了解游客体验服务需求。
在村委领导干部的支持下,召集有贷款需求的“农家乐”老板,在碛口信用社召开评级授信会议,进一步提供贷款所需资料。资料收集齐全后,由村委干部统一进行授信公示,随后进一步开展现场调查,根据各项指标测算商户信用分数,对应相应额度贷款金额,最后集中审批发放贷款。在调查、审查期间,小分队坚持上门服务,将金融便利送到每一位贷款客户家中。
如今,通过临县碛口信用社的扶持,“农家乐”客栈老板千方百计提升顾客回头率,黄河鲶鱼垂钓、精品蔬菜采摘、黄河玉户外捡宝等成为标配,成为新一代年轻游客旅游“打卡地”。
“一村一品”“一户一策”
让产业扶贫“活起来”
在碛口镇冯家会村保留有一处千年红枣林基地,在整村评级授信过程中,该联社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按照整村评级授信同样的流程,扶持当地贫困户加入红枣基地,一边劳动增收,一边通过导游和经营收益增收,实现了脱贫摘帽。
如今的冯家会村已建成千年红枣采摘园、古枣树树屋旅店、枣树栽培认领为主题的休闲旅游观光区,年接待旅客上万人。
对于自有产业的贫困户,碛口信用社通过“户贷户用”方式支持发展产业脱贫。碛口西头村是知名的蔬菜大棚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盖有蔬菜大棚,西头村的蔬菜一部分用于自己自足,大部分用于周边“农家乐”直供。只要村民有蔬菜大棚种植、香菇大棚种植,信用社按户给予2000元到50000元授信。在碛口信用社的扶持下将碛口镇附近村子打造成了一个个蔬菜大棚村,真正让产业扶贫“活起来”,为打造“一村一品”,振兴乡村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临县联社将研发“烟草贷”“出租贷”等系列产品,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