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感受大漠深处的胡杨精神
——与中华合作时报社记者联合采访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有感
□ 孙亚宁

(2019“供销新传媒优才计划”人选,推荐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

    2015年,仅有5个人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开始了一场艰辛之旅——他们应居住在边境线上的牧民之请,从旗里组织好货源,3个人加一辆即将报废的皮卡车,义无反顾踏上茫茫戈壁,一路艰辛把货品送到牧民手上。从此,就有了“车轮上的供销社”。

    2019年9月,我和中华合作时报社两位年轻记者同送货的工作人员一起,乘着新换的沙漠越野小客车,循着车辙,伴着悠扬的《苍天般的阿拉善》,向戈壁深处驶去……

    他们用真情

    维系着与边境牧民的关系

    “我们相处时间久了,一个月不见还有些想。”送货工作人员之一——旗社会计苏都毕力格如是说,边境牧民散落居住在荒漠尽头,要么与蒙古国接壤,要么是两省交界,每户牧户都有20万亩以上的牧场,终日与骆驼、羊为伴。近年来,牧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的住上了苏木免费建的新房,每年还能拿到3万-5万元政府发放的退牧补贴款,但是,由于“偏远”,让部分牧民们饱受没有电话信号的苦恼,似乎与世隔绝,购买生活用品也极为不便。

    2015年,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通过开展“车轮上的供销社”及时解决了牧民的困扰。3条路线,每个月固定日期分别发车,风雨无阻。“即便是沙尘暴天气,我们也照走不误,因为我们得记着,这家的阿姨米面快用完了,那家的叔叔该送一些啤酒了。一旦错过,他们的生活就要受到影响。”送货车司机扎雅扣说。

    几十年前,在“扁担精神”的发源地河南林县,村民出门不锁门,供销合作社职工可直接进家送货拿钱,成为美谈。在额济纳,牧民走的时候也不锁门。扎雅扣他们自己去屋里检查,发现缺少什么生活用品了,就补一些,并把账单留下。他们还开启了“帮跑腿”业务,牧民有什么额外需要的,只需一个电话,他们便会在送货的时候一起带过去。正是这些贴心服务,加深了供销合作社与牧民们的感情。牧民老阿姨把2个送货的小伙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每次去了都邀请他们在自家蒙古包住宿休息。目睹阿姨像见到久违的亲人一样拉着扎雅扣的手不放,我就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服务是有意义的,是收到了效果的。

    供销合作社

    像胡杨一样扎根戈壁

    很少有人能想象到额济纳的真实情况:茫茫大漠,风沙四起,渺无人烟,静谧萧索,终点即是起点……配送车日复一日行驶在这荒漠中,车坏了怎么办?车没油了怎么办?这些问题恰是他们的日常。

    牧区走一圈回来,旧皮卡车的前脸都会掉下来,需要重新焊接。道路情况恶劣,6000元的拖车费是旗社账目上的“常客”。“最关键的是2个蒙古族小伙子的人身安全!”每当深夜,旗社主任哈斯高娃的手机上显示出卫星电话的号码,她的心就会“咯噔”一下——车子又出事了,但愿人没事!

    扎雅扣和苏都毕力格每个月都有半个月在牧区跑,见惯了各式各样的路况,也适应了无尽的颠簸。5年来,各种危险都经历过,冻死在戈壁滩上的情况也险些发生。但是,他们像胡杨一样坚持了下来,并且一干就是5年。人们传说,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三千年的胡杨树守护着戈壁滩,是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主人。我想,供销合作社为边境牧民服务不是一样么?

    怎么算

    也算不过来的经济账

    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坚持配送5年来,内生动力到底在哪儿?实地走一趟后,我怎么也算不过这个经济账:一瓶可乐,旗里卖3元,经过200公里山路送到牧民手里,仍然卖3元钱!善于搞经营的供销人在这个方面立场坚定。旗社副主任童建兵笃定地说:“我们要服务好守土护边户,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守护祖国的边疆!”守土戍边户,这个名词大家听起来感觉很陌生。原来,正是这样的牧户存在于广袤的边境线上,一起守护我们的国土一寸不丢。他们深刻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四个字,值得我们用心仰望。

    无论何时,这些驻守祖国边疆的牧民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为了支持祖国军工建设,放弃家园主动搬迁到戈壁滩上的牧民们不应被遗忘。说到这里,又觉得供销合作社的这笔账算得清:账簿上写满了边境牧民对供销合作社的肯定和褒奖,写满了供销合作社人对牧民的情谊与尊重。这笔人心账远远胜过了利润账!

    新传媒方式

    记录新供销人的精神

    在这次联合采访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华合作时报社记者围绕新供销传播理念,用新传媒方式跟踪报道配送服务全过程,令人耳目一新。2位记者从到达内蒙古的一刻开始,工作就开始了,采访、写作、编辑、拍摄……我感受到,在新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采写、拍摄仪器;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常规,找出新的角度,从细节入手,从感人至深的故事入手。此外,我们还要有新的传播手段。报社公众号连续三期刊发此次采访内容,像连续剧一样,剧情跌宕、起承转合,在系统内引起强烈反响。

    采访匆匆结束,回想起在戈壁上留宿的夜晚:赶了一天的路,小伙子们枕着疲倦入睡,年轻记者们还在总结采访记录,为明天采访做准备。他们都用特有的方式,为供销合作事业作着自己的贡献。

    成长感言

    9月20日,我与中华合作时报社两位记者一起赴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联合采访“车轮上的供销社”。在此之前,我对额济纳旗的配送服务了解有限。这次联合采访对我来说既是学习,更是体悟。随着行程的渐次深入,我对旗供销合作社服务边境牧民的精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也对供销合作社的精神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联想到之前曾经深深打动我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供销合作社多年如一日的流动售货服务、走“敖特尔”(流动牧点)的优良传统,他们曾被广大牧民亲切地称作“我们家的商店”“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间)就是供销社的流动售货车”。额济纳旗的“车轮上的供销社”何尝不是供销精神的传承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