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普惠金融可持续性 得到业界广泛关注

□ 本报记者 李 博

    10月12日,在以“包容、健康、负责任”为主题的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透露,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0.7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

    自2015年末国务院印发首个《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时隔4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愈发被业界关注。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表示,在过去几年的观察中,由于中文将“inclusive finance”(包容性金融)译为“普惠金融”,从字面上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似乎要求普惠金融的服务需要既“普”又“惠”,也给普惠金融的政策制定带来重大误导。尤其是将“惠”的重点放在“优惠”,一味要求降低利率,看似降低了用户负担,实则是违背市场规律,造成行业难以维系长期可持续运营的状况。

    贝多广认为,如果某类金融机构利率被强制降低,原本有利于保持供求平衡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环境被破坏,长期来看则不可持续,且机构内部交叉补贴的方式也会影响其内生积极性。从市场需求者来说,过于便宜的资金容易造成过度负债的状况。尤其是小微企业,若缺乏好的发展机会,过度负债反而会害了他们。因此,有必要回归包容性金融本意。

    对此,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发展普惠金融重点要抓好可持续性,特别是财务的可持续性。其中,风控和监管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近年来,由于存在资本市场融资和IPO的诱惑,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部分民营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都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他认为,尽管有些科技变化具有颠覆性,但普惠金融也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并不容易因新科技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专注于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想办法弄清自己的优势,并能在这方面做得比别人好,比别人有效率,同时也更安全、更可靠。

    作为全国农信的排头兵,近年来,在全国农信不良压力总体偏高的情况下,浙江农信的风险总体控制得比较好。归结经验,论坛上,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认为,普惠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理顺服务、风险和盈利三者关系的逻辑。他介绍,浙江农信在做普惠金融时,把服务放在最前面,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牢牢地把控风险,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按照服务、风险、盈利三者的逻辑才能解决好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