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白沙溪,安化这盏杯里泡出的山水人文

□ 黄爱华

    (一)

    黄梅时节,也是属于黑茶时节。

    “未至安化县,先闻黑茶香。”如果说,把黑茶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那它的根就深深地扎在安化。

    “山崖水畔,不种自生。”那些山岭,种什么就长什么。

    黑茶留香,皆因源头白沙溪。如若追“宗”黑茶,我无法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渠江薄片”的光景,但沿着一些脉络,比如说从山清水秀的线索,也能寻到入口。

    安化,不仅是一个能找到前世或来生的地方,还是一卷用资水书写的黑茶史书。白沙溪,就是这卷史书封面上的印章。

    它化身黑白两种色彩,尽现大气、稳重之风,彰显出历史的悠长。

    对白沙溪的浮想生起,我似乎感受出安化山水的美丽,抑或磅礴。

    雪峰山脉东北端,资水河畔,就是白沙溪茶厂所在了。

    (二)

    一部黑茶简史,半部安化史。

    红砖青瓦木质屋顶的厂房,颇有上个世纪的苏联风格。扑面而来的有四溢茶香,有满面笑容,还有一份傲视天下的淡定。可那些建筑只是默立,任凭脚步越来越近。

    在白沙溪厂房,有流水线上的黑砖压制,有张弛有度的手工筑茶,有上千平米的千两茶晒场……这些都不稀奇,稀奇的是国家二级保护机密的冠突散囊菌培育室。冠突散囊菌所能做的,除了繁衍就是繁衍。一片片茶叶浴火重生,一定有它乾坤倒悬的法术。

    八十年前,彭先泽先生至安化进行压制黑砖茶的实验。许多历史事件被她娓娓道来,显得举重若轻,外人听得却血脉偾张。

    1939年,第一片黑砖茶在白沙溪诞生。

    1953年,第一片茯砖茶在白沙溪问世。

    1958年,第一片花砖茶在白沙溪发香……

    六十多个产品,就是六十多个带香的音符,一起奏出白沙溪的历史与尊荣。

    那些灰黄衣裳贴身短打扮的杠爷们脚踏乾坤,借用杠杆原理,用力压制,又再度收紧。一股股阳刚之气捆紧茶香,使得万物都静下来观看或聆听。

    “压起来咧 !把杠抬啊!重些压咧!慢些滚啊……”一领一和里,雄浑高亢、粗犷古朴。一种睿智与肉体结合的动作,有了动感,有了力量,有了节奏,它是关于黑茶最美的舞蹈。

    (三)

    偷得浮生半日闲。

    如果说黑茶是一出地方戏,那喝茶就是安化人家挂在嘴上的曲调了。这也难怪大明天子相中它,再难割舍。

    品是对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延伸。在白沙溪,需要沏上一盏天尖的。茶的香气里,一口前朝入旧事,一口诗画出山水,一口光阴似流水。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人挑肩扛,车载马驮,舟楫如鲫,已淡入云烟。那条茶马古道仍然穿林过岩。资水支流的麻溪河上,竹排还在,麻溪排帮还在,虽然有一丝复古意味,但那些俚歌与放排的号子却不曾老去。

    人生,就是出发,然后休憩,休憩好了接着出发。走出安化,才走出“万里茶道”的起点。

    汤显祖说,“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它牵出黑茶的历史荣光,却也道出事物交融的自然规律。看似巧合,实则是自然被时光打磨后的必然。

    陶澍说,“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薛。”所有的快乐与艰辛,一碗茶可以品出些许味道。多品几口,幸福却又那般简单。

    童谣说,“冰碛岩,七星灶,金花朵朵药;八木春,九重工,雪峰山水冲。”安化人家的日子是从黑茶开始的。从这里荡漾开去,诗画实则就是一些至简的符号和涂抹。

    春也黑茶,秋也黑茶。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火气一点点褪去。

    (四)

    好茶,从种茶开始。

    天空很蓝,卷起千堆雪的江水,依旧在长风里滔滔不绝。先人扎根山水的光阴似乎还没有走得太远。万亩茶园就绿在河对岸,漫山遍野的茶树正排兵布阵。

    面对如期而至的季节,大家仿佛都松了一口气。

    “赶茶?”我看见茶人负着背篓在走,轻声问着。

    “这个时节,你们前来,不也是赶茶吗?”她们笑着说,还不忘带着一份反问的口气。

    上山,一幅纯粹的山水画卷里凉风习习,与山下宛如两重天。

    茶树一株,秀色一片。无数忙碌的身影和着盈盈笑语,早忘却了脚下万千坎坷。纵情于茶歌碧水之间,或徜徉于村野曲径,或穿梭于茶园果林,日子慢慢就转过身去。

    这里的时光是朦胧的,无须烟雨。山坡、石桥、流水、人家都动静默契,仿佛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

    (五)

    一程白沙溪,尽语黑茶香。

    三伏天将至,最为忙碌的是茶人。烘房里的茯茶正在发花。在恰到好处的温度、湿度中,它正自由呼吸,由着性子重生。

    许多根千两茶被抬至晾晒场,这是归仓之前的喜悦,也是这个季节最美风景的展示。

    访茶的日子,沟涧小溪潺潺,岩上之水沿山崖缓缓而下。人的勤劳与智慧,天的阴晴与温度,山的高度与样子,水的清澈与无形,都为茶树注入了优良的遗传基因。

    在梅山煮茶等你,等着等着,“风吹细细香”的诗句就来了。茶催诗兴,诗中生茶。岁月如歌,人生过往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黑茶已为所有的故事做好了十足的铺垫。

    茶来茶去。白沙溪黑茶的烹制,就是人们内心最渴望的味道在酝酿。如果说,白沙溪是安化这盏杯里泡出的山水人文,那么散出山水人文的,就是那些情意浓浓的黑茶吧。

    (本文系此次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