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以茶为媒,连接科技、生活、传统文化
——访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琛
□ 李 倩

    夏琛,毕业于美国德州大学商学院。2016年,夏琛创建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公司联合浙江大学茶学系创立了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实验室,从茶籽、茶花等低附加值产物中提取出天然有效活性成分作为日化用品、食品、纺织品、纸制品的功能核心成分,并定期帮助合作茶农进行茶叶种植技术改良,提高茶叶品质及产量,收获了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和不错的口碑,成为茶叶深加工新兴企业的代表。夏琛曾先后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并在2018年首届“中华茶人榜样”推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华新锐茶人”。

    茶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茶二代”,夏琛从小就看着父母在实验室和茶园两头跑。他说,父母既是科学家,又像是农民,很辛苦但是收入并不高,二三十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刻苦严谨的工作态度,晚上经常加班到11点多才休息,一家人在一起也总是谈论工作,一年可能只有一两次机会可以一起聊聊别的事情。如今,越来越敬佩自己的父母,特别是他们对于茶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至于决定进入茶行业工作,是因为夏琛发现茶叶里蕴藏着很多功能成分,但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觉得很可惜;同时作为一个中国年轻人,我觉得有义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产品传播到全世界去,而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产品毫无疑问就是茶叶。”他说。

    茶现在对夏琛来说,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包括他们团队里所有的“90后”,每天到公司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在从事这个行业之前,可能都不太喝茶,但是随着对茶叶认知的加深,也就越来越离不开它了。

    茶叶深加工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如果从经济效益上来说,邻国日本也有着悠久的茶消费历史,衍生品开发相当成熟。数据显示:日本抹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体量为抹茶本身销售额四到五倍;以此参照,中国的茶原叶市场目前年销售额2000亿到3000亿元,按照一比四的倍率,中国茶衍生品就是万亿市场。因为茶的衍生品是把茶变成了其他的产品,进入到了更多的消费场景里面去,比如日化产品、食品、纤维纺织品等等,这些产业都是巨大的。而茶叶深加工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一方面因为综合利用了茶园的资源,把茶花、茶籽、夏秋茶这些低附加值的原料利用起来,可以直接给茶农带来每亩300-500元的增收;另外一方面,茶叶深加工产品环保安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更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受益的。茶产业一直以来对于科技的投入是比较欠缺的,主要还是受制于产品形态和经营理念。现在很多技术手段其实都可以应用到茶行业,以5G为例,5G时代对茶行业的影响应该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供应链端,一个是销售端。如果茶叶品牌能够及时跟进,对于抢占新时代的流量红利,快速扩大市场十分有利。

    目前,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销售的产品分为两个品牌,一个是主打家庭生活方式的茶仕利品牌,一个是主打旅游场景的黄裳品牌。产品包括日化产品、护肤品、茶食品、功能食品等。在产品优势上,夏琛十分自豪,“我们最大的优势有两块,一个是我们有大量的自主专利技术,和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深度合作给我们的产品带来了很高的技术壁垒,同时产品性能也完全可以看齐世界一线品牌;另外一个是我们的品牌优势,茶仕利品牌在茶行业深耕了这些年,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口碑也非常好,这是其他品牌短时间很难复制的。”

    科技、生活、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夏琛对于新锐茶人中“新”的理解是很独特的。他认为,“新”在对于茶的解读,我们把茶看作是一个连接科技、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媒介,把三者用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局限于喝茶这一个场景,而是着眼于整个茶的生态链,把茶融入了各个生活场景,让不喝茶的人也享受茶的健康和乐趣。茶要和年轻人建立连接,最重要的还是从需求出发,真正去了解年轻人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非常用心地服务消费者。比如喜茶、奈雪の茶,这些茶饮品牌,其实也是抓住了这一点,为年轻人接触茶打开了一个更简单和低成本的通道。

    中国现在正在迈向全球领导者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定会走上世界舞台的,而茶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品,这对于茶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茶行业走向规模化、全球化是必然的,这里面有着非常多的机会。夏琛认为,年轻人选择进入茶领域是很好的,但一定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不拘泥于已有的固定模式,学会打破常规,这样创业者才会有机会,同时这个行业才会充满生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