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8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茶艺回归本源
团体标准《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实施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从全国性茶艺师技能赛到各地自主举办的茶艺赛,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从业者参与。从行业标准这个重要基础上,对茶艺师行业进行规范和引导,很有必要。

    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织、制定的团体标准《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茶艺竞赛团标”),于今年8月6日起正式实施。

    这个标准的实施,在茶艺行业引起不小的声响。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让茶艺回归本源”的重要信号!

    茶艺是连接茶与消费者的重要纽带

    茶业市场化改革是从流通领域和上游生产领域开始的。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日趋活跃,新时期的茶艺也逐渐繁荣起来。它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也是消费时代茶行业一个重要的工具。

    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茶艺的首要功能是演示、示范、传播茶叶冲泡、品饮的要求和技能,包含了服务和传授价值。二是文化层面。茶艺在演示示范过程中,还具备传播茶叶知识文化的作用。很多企业把茶艺当作营销的辅助工具。

    茶艺的发展画出了一个探索的圆

    近30年来,中国茶艺在产业蓬勃发展、消费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走过了一条从繁荣“扩张”向标准规范演化的发展之路。

    一方面是中国茶艺获得空前的繁荣。具体体现在几个维度上。第一是随着茶产业的繁荣发展,历史上很多由来已久的冲泡技艺得到新的重视和整理,成为与那些茶品密不可分的标配。第二是六大茶类数百个品类的茶产品为新时代茶艺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依据各自的文化历史和产品特点,各地恢复、创新出不少富有特色的茶艺,丰富了当代茶艺的阵容。

    另一方面是在发展探索过程中,茶艺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不断得到丰富和突破,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表演成分、夸张形式的添加,使茶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规范难以为继,水平参差不齐。以至于越来越背离茶艺的本源,成为喧宾夺主的拙劣表演。

    从2018年开始,行业媒体注意到近年来茶艺的乱象和群众的呼声,以《茶周刊》为代表的媒体对茶艺的混乱现象组织了报道和研讨。现在看,从繁荣“扩张”向标准规范提升,是茶艺行业发展的必然。假以时日,这个回归的圆一定会圆满画上。

    标准化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织、制定的团体标准《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于近日正式实施后,《茶周刊》采访了中国茶叶学会。学会方面表示:本次修订,重点突出了“标准”的含金量。据介绍,《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由中国茶叶学会自2006年起制定,并连续在3届竞赛中推广至全国各赛区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根据使用中的反馈,对《规程》进行过多次修订。

    那么今年的修订突出了什么导向呢?学会相关人士表示:今年,《规程》经专家多次修改论证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于8月5日发布,8月6日正式实施。最大的变化是今年把它纳入到“标准体系”中,作为中国茶叶学会团体标准来执行。

    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说:就如同高考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一样,作为团体标准发布,它必将对茶艺的基础和方向产生积极影响。用标准规范引导是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的,尤其这个行业大发展大繁荣到了一个新的分水岭的时候。

    茶艺的本源是茶叶和茶水

    有行业媒体表示:茶艺竞赛团标实施后,将引导茶艺师职业从重视表演和仪式感,向重视技能和个人素质逐渐转移。媒体还援引福建省茶艺师协会会长张雪儿的观点,以往的茶艺大赛主要是考察参赛者的茶艺表演、茶席设计和才艺技能。在赛制的设置上,无法更全面地体现出茶艺师的综合能力。这样的一个赛制,容易让大家对茶艺师的职业技能认识产生误区,以为只要会表演即可,泡茶是次要。

    在河北廊坊从事多年茶艺培训教学的张雪然老师对茶周刊说:新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茶艺师》是经历了取消之后的“失而复得”,茶艺行业的从业者要珍惜,更要上心、上进。这个上进就是要通过提升对茶的理解与技艺,从茶叶与茶水为消费者提供的过硬品质与美好体验上,体现茶艺师的独特价值。如果从其外的诸如音乐伴奏、舞蹈造势,甚至故弄玄虚寻求其他效果,显然是舍本逐末、忘了初心。

    祛除“伪茶艺”  让茶艺师茁壮成长

    2018年9月13日,《茶周刊》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一文,引发行业围绕当代茶艺发展方向进行大讨论,对当代中国茶艺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时代化发展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

    在大讨论中,有参与的读者发表见解说:讨论不应该把矛头指向那些出乖露丑的茶艺师,而应该反思行业的方向和风气。对此,《茶周刊》深表认同。还在报纸推出了《向“伪茶艺”开炮之后》的后续报道。在报道中,《茶周刊》始终认为茶艺师水平上的问题,板子不应打在茶艺师手上,而是需要行业在对茶艺的哲学认识、本质属性、根本功能上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提升。因此,最近行业有媒体推出“伪茶艺师”这个名称,并认为他们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对此,《茶周刊》认为这个名称不妥。行业应面对“伪茶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而非针对个人。

    那么针对茶艺行业存在的个别茶艺师职业技能水平不足,但不自知自省,传导错误的茶知识、茶文化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在北京某著名的茶叶流通企业从事运营工作的唐晓岭,是记者认识的为数不多的男茶艺师。作为北京茶艺大赛技师获得者,唐晓领说:茶艺竞赛团标比赛内容理论和实操结合,每个部分都很细致,能够让参赛者很好地发挥和考核。其实也从侧面对茶艺人员进行了规范。他建议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他说,目前茶艺人员众多,基本都会泡茶。如果想拿技师或更高的等级,需要有茶艺相关工作经验。现在很多行业都是考试和实际从业年限相结合颁发职称证书。

    茶艺师群体为当代中国茶艺的发展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贡献是大头,问题是枝节。在行业整体风气发生变化,日趋健康发展的大趋势下,茶艺师群体必将越来越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梁妍对本次采访有贡献)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