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致敬最可爱的人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召开金融服务“双拥”新闻发布会
□ 杨 青 李德品

    7月31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济南召开金融服务“双拥”新闻发布会,发布“拥军贷”系列信贷产品,通报了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金融服务“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工作情况。

    山东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于富海介绍,山东省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拥军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对标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着眼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局,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目前,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为军人军属授信26.82亿元,发放贷款1.57万笔、金额20.61亿元,累计为军人军属让利3100余万元,实现了政府、银行、军人军属的多方共赢。

    2017年,山东省联社在全省金融系统率先提出“信贷拥军”理念,创新推出“拥军贷”信贷产品,选取临沂12家农商银行作为试点单位,有效填补了军人群体信贷服务的空白。

    今年以来,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认真总结前期信贷拥军服务工作经验,研究制定了《金融服务“双拥”综合服务方案》,把解决军人军属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在产品服务套餐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军人军属整体信誉高、社会贡献大的特点,既有效满足了军人军属的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又具有明显的专属特性和产品优势。将发展普惠金融和信贷拥军深度融合,探索出了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明确了金融服务“双拥”的重点工作和具体举措,形成了以拥军系列信贷产品为主导,以专属银行卡及优惠政策为支撑,涵盖支付结算、理财、保险、优先服务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完善信贷服务模式

    针对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属等服务客群,量身定制“现役军人贷”“退伍军人贷”“军属幸福贷”“功勋军人贷”等信贷产品,满足其生产生活和综合消费需求。信贷拥军利率较同类、同档次贷款执行利率下调30%。对参战或参与抢险救灾期间有立功表现的、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及作出其他重大贡献的,最低可执行基准利率。

    同时,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客户线上批量授信,系统自动审批,客户通过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即可自助签订合同、发放贷款、归还贷款。

    提升专属服务体验

    定制专属银行卡。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为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属量身定制专属的“拥军卡”,具有借记卡的所有功能,并享受免收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以及行内、跨行转账交易手续费等30项费用及服务优惠政策。

    设置“智e购”商城拥军系列服务专区。“智e购”网上商城的拥军服务专区将退伍军人及军属类商户项目、产品搬到网络上进行宣传营销,并实行广告优先推送、商户结算手续费减免的优惠措施,为军人军属创业致富提供产、供、销等一条龙服务。

    实行军人优先服务。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坚持为驻军单位、军人军属优先服务原则,在柜台设置金融服务“双拥”窗口,建立“双拥”服务绿色通道,对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属提供柜面优先服务。

    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为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属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保障。利用“八一”建军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在征兵、退役及抢险救灾等重要时期开展慰问、回馈、军银共建等活动,进一步密切政、军、银三方关系。

    同时,借助多种媒介宣传推介金融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典型,积极营造有利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等活动,进一步营造尊重、关心、服务军人军属的良好社会风尚和“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共有110家法人机构,营业网点4965个,在岗员工6.53万人。

    截至2019年6月末,全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91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615亿元,存贷款总量连续14年稳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是全省营业网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其中,涉农贷款余额7386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增加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金融机构以及全国同行业前列。

    据统计,全省每10位银行贷款客户,就有6位选择与农商银行携手合作;每4家小微企业,就有1家与农商银行并肩同行。

    多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宗旨,坚守“面向‘三农’、面向小微企业、面向社区家庭”的市场定位,加快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支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