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8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人和物,农业“两个市场”都重要

□ 赵光辉

    在农资行业,说到市场,农民无疑是绝对的第一主体。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农膜滴灌喷灌设备……不论农业投入品的名单再长,农民都是最大的“买单人”。同时,农业投入品的最终“消费者”不是农民,而是土地、作物及农业生产整个资源环境。农业经营主体是人,农业生产本体是物,这决定了农资行业既要服务好农民,又要服务好农业生产。为此,必须努力贴近这两个市场,为两者提供贴心的产品和服务。

    把农业的人与物分成“两个市场”来说,实在是需要对他和它的关系有一个科学的、深刻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今天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在自然农业时代,除了以铁为代表的农具之外,种子肥料基本由农民自己生产和选择;建国后化肥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农资行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农业大发展的支撑力量,其作用和贡献也使农业生产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仅就化肥在我国粮食增产中40%以上的贡献率这一点说,今天的农业已经是与化工、机械、人工智能、环保等诸多行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农业本体离开肥料、机械来生产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对农业本身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对农资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随着科技与新兴技术、产品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民这个经营主体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农资科技和技术的发展进入快速倍增阶段,现代农业不是靠天吃饭,大量新产品新技术都需要通过农民才能完成作物的最终消费;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按照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以及每年都有农业人口进城来看,未来农业经营者的数量持续减少,而素质和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无疑必须得到我们精心的研究和服务。

    事实上,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成效是巨大的,几十年时间内,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仅这个伟大成就就值得世界瞩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是粮食生产,还要提供工业原料等更多的支持和贡献,因此对农业的研究和开发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尤其在粮食连续十多年增产稳产之后,农业新的增长源在哪里,无疑是值得包括农资行业在内的科研与产业再下苦功、建新业绩。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速度增长向质量发展转型的爬坡期,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开发需要有更新更多的突破。不久前,《全球农业》杂志撰文介绍道,目前在世界上方兴未艾的生物刺激剂产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一是这个产品对环境和农业生产者安全、能防止和避免土壤肥力过度损失,预计今年有超过10%的市场增长。其代表的绿色发展方向非常符合我们的政策和需要,中国农资行业需要立足绿色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二是要贴近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据报道,生物刺激剂产业在欧洲的发展经验主要有:目前欧洲农业已经从对作物营养需求的时间曲线,进一步发展到对作物具体需求的细化分析、立体满足,即所谓的“农业4.0”。三是目前欧洲在推动生物刺激剂的法规修订。中国农资行业也要不断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落地;同时要从过去化肥工业早期、市场改革初期的先发展后规范,进一步提升法制化,为行业提供适应新时代的市场规范。

    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贴近农民,增加对他们需求变化的了解,增进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近期,中国农资传媒就了解到,很多农资龙头企业深感市场变化加快,需要更贴近市场,更精准感知农民需求的脉搏。因此,行业需要媒企合作、创新服务,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针对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种类配方、变化趋势、需求特点、推广路径等,进行专业、系统的调查研究。

    只有尽可能贴近农民和农业,我们才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发展动力,汲取最大的创新力量,获得最大的产业进步。类回收的难度。甚至可以说,你难以把农药瓶子捡回来,就根本无从谈什么分类回收再利用。因为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是一个产业,需要有人工设备的投入,如果农药瓶子的回收成本高于再利用的价值,这个行业就发展不起来,企业也难以存活,国家补贴也未见得能从根本上解决。从世界上目前数量最大、危害最深的垃圾就是塑料这个事实,可以窥见这个问题的症结和难度。

    为我们的绿色家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农资行业要重视农药包装的污染和回收再利用问题。因为这不仅是我们行业的利益所在,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好在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的推进,农药行业管理的提升,整个局面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为今之计,我们需要呼吁全行业重视此问题:一是农业从业者形成好的生产规范和习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二是全行业从包装的设计、创新、再回收,都为农药包装的减量化、再利用化、无害化作贡献。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