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70年,家乡还有很多变化,如“福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光伏发电设施铺满了母牛石、金钱石两面山坡,银河驾校也在家乡“落户”……这些靓丽的风景,把家乡点缀得格外漂亮。
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关帝庙村是我的家乡。近些年,关帝庙村先后被国家、省、市、县授予“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最美生态村”“文明村”“十大荆楚最美乡村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殊不知,一个过去穷得叮当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小山村怎么就变成了“明星村”呢?这其中的“奥秘”作为家乡人、见证者,我是最清楚不过的。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村级组织积极带领父老乡亲“穷则思变”,依靠关帝庙村与县城毗邻的地理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和打工经济,主动争取政策支持,整治和美化村庄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让家乡面貌一年一个样,呈现出山清水秀、政通人和的好气象。
山坡变绿了。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打记事起就清楚,那时的父老乡亲生产生活非常的艰难。那个时候,国家煤气资源没有开发利用,父老乡亲们生火吃饭取暖都是用木棍柴草,各家各户不时上山砍柴,尽管林业护林人员阻止不让进山砍伐,但是他们为了生计还是偷着上山砍柴砍树,致使家乡的森林资源不断地被砍伐。记得那时李家大排子生长着密密麻麻的刺槐树,后来被砍光了;华石沟满山都是松柏树,后来也被砍完了;梁子坡长满了桦栎树,之后也被砍光烧尽,眼睁睁地看到一座座山、一片片坡变成了“秃子山”“荒山癖”。进入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到了2000年后,随着国家煤气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及农民用电有保障之后,家家户户都使用上了煤、气、电,父老乡亲们不再上山砍树砍柴了。他们还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改善生态环境,自觉地上山植树造林,美化家园,使得家乡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一座座山冈、一片片坡地又重新披上了“绿装”。
河水变清了。家乡有一条河,叫天河。过去天河河道清洁,河水清澈。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少数不法人员采砂卖砂,导致河道受损,加之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乱倒乱扔生活脏水和垃圾,导致天河河水由清变浊,污染严重。到了2000年,也就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和乡村垃圾污水整治工程启动之后,父老乡亲们从中得到了教育和启发,不再采砂卖砂,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并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和垃圾污水整治工程中,使得家乡天河水由浊变清,又恢复了昔日的良好水质。
道路变宽敞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这是过去家乡泥泞小路的真实写照。随着通村水泥路工程的启动,家乡村级组织抓抢政策扶持机遇,积极抓紧乡村道路修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家乡的9个村民小组都通了公路,且全部加宽铺成水泥硬化路面。
住房变洋气了。土地承包到户后,父老乡亲们发展蔬菜产业,外出打工,各家各户经济收入年年递增。他们手上有了钱,追求生活品位,推倒过去居住的土瓦房,因地制宜建盖小洋楼。现在家乡父老乡亲们,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宽敞、卫生、明亮的小洋楼,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
广场舞也在我的家乡扎下了根。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后,父老乡亲们不仅搞好邻里团结、和睦相处,还积极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为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家乡村级组织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在家乡建起了两个群众健身娱乐广场。每到清早和傍晚,父老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或舞拳弄棍,或做操练剑,或唱歌跳舞,尤其是把跳集体广场舞当作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天天都要聚到一起跳一跳、摇一摇,生活过得惬意无比。
70年,家乡还有很多变化,如“福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光伏发电设施铺满了母牛石、金钱石两面山坡,银河驾校也在家乡“落户”……这些靓丽的风景,把家乡点缀得格外漂亮。
吃水不忘挖井人。家乡沧桑巨变,得益于新中国的成立,得益于改革开放好政策。我坚信,跟着新时代的好政策走,关帝庙村必将更加安定、富裕、和谐、美丽。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西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