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7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垃圾分类与茶叶“过度包装”系列报道(一)
别让茶叶包装为“面子消费”买单
过度包装与消费文化有关 需要多渠道正向引导
□ 本报记者 梁 妍

为喝茶,先跟茶包装“干一仗”。(漫画来自《瞭望》)

    近日,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浩然在电视节目对茶叶的过度包装愤怒开炮。他收到的一份礼品茶,120克的茶叶,5斤的包装,里外六七层。陈浩然说,这种过度包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为垃圾分类增添了难度。

    7月1日,上海“打响”了垃圾分类的“第一枪”,各地纷纷响应,出台了各式各样的垃圾分类管理措施。然而,我们也必须关注:为什么身边的垃圾越来越多了?如果不从源头减少垃圾,垃圾分类的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在国家如此重视垃圾分类的背景下,茶叶过度包装依旧“顽疾难除”,这背后是标准的缺失?还是商家的投机取巧?亦或是消费者的消费观扭曲?《茶周刊》推出“垃圾分类与茶叶‘过度包装’系列报道”,为您揭示个中缘由。 

 “面子消费”与茶叶过度包装

    其实,茶叶过度包装在行业内,可谓是多年的“顽疾”。2015年,记者在安徽合肥江南茗茶城实习时发现:逢年过节,来茶城买茶叶的消费者骤然增多,品牌茶叶专卖店的产品,既有散茶,又有精装礼品茶,茶叶大多由总公司直接定价,全国同价。由于散茶的价格比礼品茶的价格便宜很多,很多消费者选择在品牌茶叶店购买散茶,去茶城专门卖包装的店选配包装,这样送出手,比较“有面子”。至于茶叶质量与包装的精致程度成不成正比,这些好像都不在消费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很多品牌茶叶店也抓住了消费者“面子消费”的心理,它们生产的高等级产品,从出厂开始便是精包装。据观察,某茶叶品牌礼品茶包装,外面是一个仿古长方形木盒,木盒里面是用金黄色的绸缎衬托着3个印制精美的小铁罐,打开小铁罐,是6小包抽了真空的塑料袋,真空袋里还套着一个透明的小塑料袋,装着7克的铁观音茶叶……在这么一个包装盒里,茶叶的重量一共是126克,而包装的重量重达480克。

    商品确实需要包装,但那些不必要的包装既浪费了资源,又从源头增加了垃圾,导致垃圾分类处理与环境保护成本不断扩大。

国家标准设准绳  落地实施遇难题

    据了解,针对过度包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0年4月1日,联合颁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

    《标准》指出,过度包装是指超出正常的包装功能需求,其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超过了必要程序的包装。其中,茶叶归入“其他食品”类,包装空隙率要求≤45%,包装层数要求3层及以下,包装成本要求除初始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的总和不应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同时,《标准》里也标注了当内装产品所有单件净含量均不大于30毫升或30克,其包装空隙率不应超过75%;当内装产品所有单件净含量大于30毫升或30克,并不大于50毫升或50克,其包装空隙率不应超过60%。

    既然有国家标准,为什么茶行业过度包装还屡见不鲜呢?据环保从业人员介绍,目前,茶叶真空包装是最受欢迎的包装方式,这类真空包装袋都是用不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消费者现在的环保意识淡薄,把茶叶包装袋到处乱丢,这些茶叶店卖出多少包茶叶就等于制造了多少个难以降解、难以回收的真空塑料袋。从全国市场看,茶叶真空袋每年至少有几十亿只。由于技术含量低,再加上生产和流通环节缺乏有效把关,真空镀膜塑料袋的无序生产和非正确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对茶叶的真空镀膜塑料袋,国家有关部门还未出台有针对性的标准。此外,目前国家对一次性快餐盒与手提式塑料袋的使用予以禁止。如此看来,让标准真正落地,还需要商家及监管执法部门共同努力。

    此外,有关部门也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有些国家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抑制过度包装,该制度规定生产者应当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零售商、消费者也应对所销售和消费的资源,尽到安全回收的责任。这也有助于强化各个环节的责任,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负”。

消费文化偏差   需要正确引导

    记者发现,在消费者自用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购买经济实惠的简包装产品;相反,如果商品是送礼等其他用途,消费者就会对包装有更多要求。业内有关人士分析,这跟我们的消费文化有关。中国人看重的“面子消费”间接成为了过度包装的温床,人们在选购茶礼时,优先满足“面子”需求,然后再考虑“里子”,于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包装材质名贵、体积过大、层次繁多及装饰奢华等过度包装现象应运而生。“爱面子”助长了茶叶市场“歪门邪风”。

    这种消费文化不值得提倡,从社会资源角度来说有巨大的浪费。这种消费文化需要扭转,要倡导节约、环保,减少过度包装产生的土壤;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出台更有针对性的茶叶包装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借助全国推行“垃圾分类”的大好时机,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重视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