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同样必须鼓起干劲,焕发精神,凝神聚力。
发扬传统 提振“精气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新兴的供销合作社组织迅速担负起连接城乡,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责任。无论大山深处,还是茫茫草原,到处都有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网点,都能看到供销合作社人辛勤忙碌、无私奉献的身影。在老一辈供销人的辛勤努力下,供销合作社事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在恢复国民经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面对滚滚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供销合作社的各项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地方的供销合作社风雨飘摇,甚至到了靠变卖社有资产艰难度日的境地。究其原因,客观因素是一方面,但是一些人忘了艰苦奋斗传统、少了为农服务意识,“精气神”不足恐怕也是回避不了的另外一方面。
新时代,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必须继续弘扬“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提振“精气神”,让饱满的精神状态激发改革创新的强劲战斗力。弘扬“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就是要视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需求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要注意研究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刻认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和改革发展方向,深刻认识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找定位、求作为,把“精神”的实质切实贯穿到服务、经营和管理之中。让“精神”真正成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人的精神支柱,成为作风转变的“助推器”,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供销合作社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
深化改革 践行“扁担”“背篓”精神
不畏劳苦、勇敢攀登,才能看到山顶上壮美的景观。以苏州市供销合作社为例,面对发展逆境,全市系统积极践行“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经过多年努力,已在基层组织、市场流通、农村电商、农资配送、再生资源回收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按照具有“农民社员主体、自主经营实体、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和经济实力强、服务能力强”的标准,苏州市供销合作社正积极推进基层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苏州市社累计已创建基层社9家,改造薄弱基层社33家,开展了5个综合性农民合作社试点工作,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45家,农村综合服务社824家,农村综合服务中心88家,基本覆盖全市涉农行政村,为农服务项目涵盖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多元化、连锁化、综合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为农服务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销售农产品,苏州市社一方面大力加强农超农批对接力度,2018年全年共实现农副产品市场交易132.4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2018年全年实现电商销售额4872.02万元,建成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8家。
2010年,张家港首创农药零差率配送模式,随后逐步在全市推广。目前,苏州市社已在全市建立农药配送中心14个,延伸至乡镇的配送网点600个,所配送基本农药281个,农药品种达280余种。粮食农药配送率达95%,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率达99%。2018年,共实现农药配送1.6亿元,累计已配送10.52亿元,不仅极大节省了农民的植保成本,也减少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阻断农业面源污染,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
2015年,吴中区率先依托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回收处置工作,随后逐步向全市推广。2018年,全市系统共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2636.5万件,累计已回收4613.5万件,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60%。同时,全市系统积极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处置试点工作,2018年共回收废旧地膜66吨。
目前,苏州市社已初步构建出“社区回收服务点-中心分拣站-集散交易产业园”三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形成了覆盖姑苏、辐射周边的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