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6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捡拾,那童年时光

□ 河北固安农商银行 刘立成 付 青

    童年的记忆总是历历在目,我童年的时光总是和食物密不可分。

    7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还是以粮食种植为主,但粮食产量却不高,棒子面(玉米面)和红薯几乎是我们村里家家户户的主食。

    而我的童年,也正是吃着大锅贴的棒子面饼子和溜白薯中度过的。

    摘桑葚

    村子的南边有一条常年干涸的河沟。两边的沟沿上种着桑树,桑树的外面,还种着子孙槐。当时,种这些树可不是用来绿化的,都是有实际的用途。桑树可以自制桑木叉子,在轧麦子打场晒粮的时候用,而子孙槐的枝条则用来编筐,在农村,几乎家家都用得着。

    对于儿时的我来说,更在意的是桑树上结着的桑葚。每年一入夏,河沟沿上的桑树上就结满了桑葚。先是绿色,然后泛红,之后变成紫黑色。其实,在桑葚还未完全成熟时,我和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采摘了。半熟不熟的桑葚酸酸的,几乎没有什么甜味,对我们来说已算是美味。每天中午,都有孩子去大沟边摘桑葚,哪怕是晒得满头是汗,也乐此不疲。

    等到熟透时,树上的桑葚已经寥寥无几。但我们还是会在每次玩耍时,爬到桑树上,从一丛丛的树杈中搜寻那紫黑色的“宝石”。当找到一颗或几颗熟透的桑葚,在惊喜中放进嘴里,那微酸甜甜的味道,那在孩子心中,无限满足的心情和乐趣,至今难忘。

    拾麦穗

    上小学时,学校里会经常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拾麦穗就是其中的一项。老师要求每人背一个筐头,组织以班为单位,到已收割的麦田去捡拾丢下的麦穗。7月是最炎热的时候,同学们背着小筐头,在麦地里散开,找寻着麦穗,如果谁能发现一个或几个大个的麦穗,那是很骄傲的,也会受到老师的表扬。经过一个下午,每个同学的小框头里都装着拾到的麦穗,有的多,有的少,可是没人喊累。

    不仅在学校,放学回到家,妈妈也会叫我去麦地里拾麦穗。一般都是早晨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虽不情愿,但还是乖乖地去,因为以后的日子,可以多吃到点白面。

    一个麦收季,全家人能够拾到几十斤麦子。对于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来说,这算是不少的口粮了。

    拾白薯

    那时,农村的生活很简单,白面很少,主食还是以棒子面为主。因为小麦的产量很低,生产队交完公粮,再留下些粮种,其余的才按照工分把粮食分给每家每户,劳力比较多的能够多分点粮食,而有的仅有一两个较弱劳动力的户,分得的粮食就会很少。个别家庭的粮食都不够全年吃的,这就需要用其他的粮食补充,其中,主要的就是白薯。

    记得我十来岁时,放学后常常跟着妈妈到秋后的白薯地里去拾白薯。妈妈背着大筐头,拿着大的三齿镐,我则背个小筐头,拿着个小的三齿镐。找那些没有人拾过的地儿,妈妈就开始用三齿镐挖,我则在不远的地方,用小三齿镐挖。一两个小时的工夫,妈妈的筐头里大大小小已经拾了十来块白薯,而我则只拾得两三个小个头的白薯。把拾来的白薯背回家,一个个摆在屋外的窗台上,晒上一些日子,白薯的水分就会变少,再放在大锅里蒸熟,这时的白薯有的是沙瓤的,有的是软乎乎的,吃起来味道又香又甜,算得上当时的美味了。

    那懵懵懂懂的童年,那清淡平静的童年时光,早已随岁月的流逝远去了。每当想起吃棒子面饼子和拾麦穗的日子,我的心中总有一份拾不起的淡淡的思念。

    如今,农村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田里再也看不到拾麦穗和拾白薯的孩子,蓬勃的新农村建设,让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悠悠岁月里,在新时代的步伐中,怎能不让人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呢?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