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6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造行业团体标准 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食用菌协会团体标准发布纪实
□ 本报记者 张 成

    优势明显 食用菌产业前景广阔

    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已发现的可食用种类有936种,可人工栽培的种类近60种,目前已商业化规模栽培的种类达36种,传统菇种有香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毛木耳、黑木耳、银耳等常见的“四菇三耳”,还包括灵芝、虫草、天麻等药用真菌,巴氏蘑菇、真姬菇、杏鲍菇、白灵菇、羊肚菌、猴头菇、秀珍菇、榆黄蘑、鸡腿菇、茶薪菇等珍稀食用菌,还有可食用的美味野生菌,如松茸、松露、牛肝菌等。

    “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经达到3712万吨,产值为2721亿元,年出口各类食(药)用菌产品过百万吨,从业人员近3000万。其中,全国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的县有500多个,产值过亿元以上的县100多个,部分主产县食用菌产值近百亿元。”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介绍。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可循环利用,可以变废为宝。生产原料有棉、棉籽壳、稻秸、麦秸、油菜、玉米芯、玉米秸、大豆秸、木屑、甜菜渣、花生壳、酒糟、醋糟、鸡粪、牛粪等农业废弃物。采摘之后的菌料和菌糠等可作为饲料、燃料或肥料。二是产业可复制特点明显,生产地域广阔。产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生产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专用生产装备和设施比较完备,部分品种可实现短平快生产,生产的相对比较效益高。金针菇、双孢菇、杏孢菇等可规模化、智能化和常年生产。三是市场空间巨大。食用菌具有营养、健康、安全、美味和时尚等特点,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成分含量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倡议“一荤一素一菇”的营养健康膳食结构,适合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国内外市场及消费继续保持增长。

    短板显现 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

    虽然我国食用菌产业优势明显,但是食用菌产业依然存在一些影响或制约因素,导致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据了解,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的影响或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品种已经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菌种市场需要继续规范。二是家庭分散型和粗放型小规模生产仍占主导,传统的生产方式仍较落后,机械化装备水平急待提高。三是食用菌产业科研仍然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无法及时满足市场对品种多样化、品种更新换代、栽培管理精准化以及产品优质化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顺畅。四是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技能人才。五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需要提升,品牌发展滞后,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够强,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还不足。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食用菌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衡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正是食用菌产业的行业标准。”高茂林介绍,目前我国的食用菌行业的标准中,除了食用菌装备及物资等的标准外,现行食用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1项、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110多项,地方标准200多项,涉及基本术语、菌种、生产规范、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出口产品要求、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检测技术方法等方面,体系比较全面。但与当前已经形成规模的30多个主要生产品种、现代化生产方式及流通形态多样化要求相比,现有的标准体系及应用情况已经捉襟见肘,迫切需要抓紧翻新补漏,标准空白的环节尤其需要尽快立标立杆,以保证产业发展实现“正步走”。“社会团体标准具有工作启动快、实用性强等特点,在行业和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其作用日显突出,是我们当前引导并服务产业的一项重点工作。”高茂林表示。

    建立标准 规范食用菌产业发展

    “当前,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的竞争,即先有标准,后有产品。团体标准是以协会为平台,通过快速、灵活、高效的市场化工作机制,由会员单位自主创新、协会统一管理并组织制定的自愿性标准,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效补充。”中国食用菌协会信用服务部主任徐泽群介绍,团体标准具有“快”和“新”的特点,这是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无法满足的。“快”是指团体标准制定时间较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大大缩短,平均为6个月到1年不等,满足了行业对新技术的快速需求;“新”是指团体标准以创新为目标,填补行业空白,对国标及行标中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相矛盾的关键指标予以更新完善。

    徐泽群介绍,为了了解目前食用菌行业的标准现状及需求、查找标准空白,2017年12月,中国食用菌协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组成标准化工作组,对食用菌行业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分析梳理,确定了以工厂化食用菌行业为突破口,以完善食用菌工厂化标准体系为目标的工作任务。

    据了解,目前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缺乏能够满足生产实际且普遍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标准规范,《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可以有效填补行业空白。而且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领域的重视,对食用菌行业,特别是金针菇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出台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统一规范的相关标准,而《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中对标准适用范围、产地环境、设施与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工艺技术、采收与包装、运输与贮存都进行了规范和要求,符合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求。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技术指标先进,同时兼顾食用菌术语及生产实际用语,完整定义了‘工厂化生产’概念,规范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厂房主要分区构成及名称,并对生产工艺中不同类别进行分类规范。该标准对营造食用菌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生产氛围,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徐泽群说。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经从“一家一户”“房前屋后”,发展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金针菇等品种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升级,可进行工厂化、智能化生产。然而,在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食用菌产业的行业标准却没有及时更新,标准滞后制约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日前,中国食用菌协会在京举办构建食用菌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为食用菌产业标准增添新的内容,助力提升食用菌质量安全标准,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引导行业自律,打造“诚信食用菌”产业。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