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5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蓝莓产业发展要注重技术创新

□ 本报记者 白琦瑛

蓝莓已经成为贵州麻江的一张绿色产业名片。 麻江县社 供图

    近年来,随着蓝莓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大众认可,市场需求逐渐递增。但蓝莓产业在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逻辑,存在着产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等问题。针对我国蓝莓产业现状,如何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抓住蓝莓产业新一轮科技竞争的主导权,研发优良品种、优秀品牌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5月15日-16日,中国第二届蓝莓产业化峰会暨扶贫模式研讨会在浙江诸暨举行,会上发布的《中国蓝莓产业化发展蓝皮书》以及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聚焦了蓝莓产业发展问题。

    “蓝莓带动链长、带动面广、带动力强,具有种植效益好、投入产出率高的特点,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非常适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蓝莓产业分会名誉会长贺善安在会上表示,我国蓝莓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并未发展到成熟阶段,而这个过程的长度,与能否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蓝莓产业的发展有关。

    《中国蓝莓产业化发展蓝皮书》为解决行业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蓝皮书发布意味着中国蓝莓产业已初具规模化、数据化,并走向成熟期。”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蓝莓产业分会秘书长齐艳霞介绍,蓝皮书中将大多数知名专家教授多年来的心血、经验、成果汇聚一册,以客观、公正、专业的观点对蓝莓产业发展进行了客观的评析和论述。

    值得一提的是,蓝莓产业的扶贫作用已经被各方重视。为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今年1月9日,以“浙川携手、富民强村”为主题,浙江、四川两省供销合作社蓝莓产业扶贫项目在四川省北川县启动。北川作为试点县之一,已建成蓝莓种植示范基地600亩,其中种植的蓝美1号品种就有17万株,涉及到4个村300余户贫困户。在安徽省怀宁县,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4.2万亩,培育蓝莓产业化企业146家、深加工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以良种繁育、规模种植、游客采摘、预冷保鲜、食品加工等较为完整的蓝莓产业。贵州省麻江县于1999年末引种栽培蓝莓至今,通过企业助力、村集体发力、贫困户出力,探索建立了蓝莓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让业内欣喜的是,浙江蓝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时10多年自主培育、研发的蓝莓品种“蓝美1号”正式通过了国家级主要林木品种认定,成为“国家良种”。同时,该公司“蓝美1号”花青素提取含量可达36%以上,符合药用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伴随着“蓝美1号”花青素实现工业化提取,蓝莓不再仅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水果,更是一种健康食品、药品的原料,是一个年产值可达到6000亿元以上的大产业。

    “蓝莓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必将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浙江蓝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曙方表示,要想将蓝莓产业建成有奔头的产业,就必须注重科学种植、区分化种植。我国气候条件差异大,导致产品存在不同的口感。在产业布局中,应充分考虑产品最终走向,是作为鲜果销售,还是作原料果供给深加工企业。

    同时,面对国外大批蓝莓进驻国内市场对中国蓝莓产业带来的冲击,杨曙方在会上提出,要走差异化路线。“国外蓝莓大多用于鲜食,我们可以结合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追求来发展深加工产品。”他倡议,作为行业领头人,企业应承担起研发职责,培育适合我国生长环境、产量高、符合深加工产品需求的品种,在保障农民收入的同时占领深加工产品市场高地。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蓝莓产业分会会长李亚东也表示,中国蓝莓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掌握核心技术是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