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金堂县羊肚菌生产基地。
图2为生长中的羊肚菌。
5月的四川省金堂县,风光秀丽,山水迷人。在金堂县赵家镇平水桥村,蔬菜种植大户段开迅正在忙着整理土地,去年他试种了3亩羊肚菌,卖了3.5万元,现在还有40余斤干品,估计还能卖1.2万元,比种蔬菜收益高。
“现在种食用菌,简单得很,技术、采收、销售,都有附近企业的人来专门负责,我们就提供场地,照看好就行。”段开迅告诉记者,如今在赵家镇,像他这样的羊肚菌种植户还有很多,规摸有大有小,规模大的可达百亩以上。全镇羊肚菌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高产的达到450公斤/亩。
近年来,金堂县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狠抓标准化、规模化经营,通过不断研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产品从生产到加工乃至废物利用,都得到了重大突破。秸秆得到充分利用,食用菌菌糠得到深度开发,废物变成宝贝,形成了食用菌产业良性互动的循环格局。
突出特色 打造主导产业
“金堂位于成都东北,气候温润,拥有龙泉山脉、沱江水系的优良本底,是西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金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卿太勇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金堂县的村民就搭起小小的菌棚,自制菌棒生产姬菇、黄背木耳等作物贴补家用。40年来,金堂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实现从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从小作坊到流水线,从简陋大棚到智能工厂的转变。
金堂食用菌产业不断提档升级,标准化、组织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加强,为金堂食用菌品种商品化栽培提供了可能。2005年,金堂县充分认识到国外和高端市场对于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的巨大需求,提出“特色农业立县”的思路,明确把金堂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产业化建设列入了重大农业产业项目。2013年,金堂率先在国内实现野生羊肚菌人工商品化栽培,试验区测产达300公斤/亩,标志着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后,金堂县不断示范推广羊肚菌人工栽培,截至目前,金堂羊肚菌种植形成以赵家镇为核心,辐射到清江镇、福兴镇、竹篙镇、淮口镇、又新镇等10余个乡镇,种植面积达15000余亩,成片种植规模、产值居全国第一。
产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金堂县在推进羊肚菌人工栽培之初就确定了质量优先的发展目的,不断提升高品质产品供给能力。首先是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羊肚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进一步熟化栽培模式和生产管理技术。“近年来,我们在栽种前和种植关键环节组织农户培训11000余人次,带动全县种植户按标准进行种植,完善食用菌种植、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推动金堂县食用菌提质增效,羊肚菌人工栽培绿色认证达2000余吨。”卿太勇说。
其次是严格质量监管,聚力质量兴农,以源头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为主,金堂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业化村级监管队伍,构建了“政府负总责、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社、经费有保障、检测全覆盖”的质量监管体系,有效防范了上市食用菌产品农残超标风险,为群众提供了安全放心的食用菌产品。
最后是打造品牌,通过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金堂羊肚菌”地标认证和证明商标,加快羊肚菌出口基地认证,开展精深加工,建设食用菌速冻、高品质脱水产品、调味品、提取物等生产线,开发保健品等衍生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同时,发挥食用菌协会的作用,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理顺销售渠道,拓展“e 商店”营销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滴滴农业、田岭涧等电商平台10个,进一步强化品牌推介,做大做响“金堂羊肚菌”,增加产品附加值。
如今,金堂县已形成了以姬菇、羊肚菌为主,黄白背木耳、双孢蘑菇、鲍鱼菇、灵芝等20余个品种为辅,集菌种培育、精深加工、菌渣循环利用、内外销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县之一。
整合资源 培育产业主体
产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产业主体。近年来,金堂县积极整合优质企业资源,打造羊肚菌行业龙头企业,塑造产业主体。由四川田岭涧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金康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食用菌龙头企业——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利用企业平台联合开展以羊肚菌为主的珍稀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集约化生产、加工及营销等一体化经营,建设了成都市羊肚菌工程技术中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核心示范基地,食用菌加工园区,初步打造了食用菌产业旗舰平台,实现了产品年年出口,羊肚菌还打开了欧洲市场。同时,整合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支持种植户发展壮大,通过整合丘陵地区10万亩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在羊肚菌发展的初期,重点对羊肚菌菌种、栽培大棚设施、灌溉系统等环节给予奖励支持,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此外,采取“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联结机制,带动羊肚菌新型经营主体210余个,实现当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增收。“通过这些方式,整合各主体优势,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金堂羊肚菌产业实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是整合主体的意义所在。”卿太勇表示。
为了促进羊肚菌产业的高效发展,金堂县积极开展院县合作模式,强化科技支撑。金堂县拓展了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高等院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模式示范、新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进一步开发灵芝、猴头菇、滑子菇、灰树花等珍稀食用菌产品。同时,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优势品种发展的制约难题,对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经历了单一羊肚菌种植、水稻-羊肚菌、木耳-羊肚菌、水稻-菜-羊肚菌、菜-菜-羊肚菌、西瓜-羊肚菌模式的创新,生产技术经历了矮棚-中棚-高棚三种方式创新,种植方式经历了普通种植-经济林套种-果林套种的转变,特别是针对柑橘、葡萄地间种羊肚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几乎达到了与净地种植同样的效果。此外,金堂县还强化试验推广,在冬季探索羊肚菌地膜保温技术,成功实现了春节前半个月羊肚菌上市,创造了鲜羊肚菌价格每公斤240元以上的记录,并开展了羊肚菌“园林套种”试验示范,完善了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产品经检测达到了外贸出口标准。
“未来,金堂将进一步优化食用菌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兴旺’的基础,进一步完善食用菌的利益联结机制,筑牢‘生活富裕’的本底。以构建食用菌产业生态圈为中心,以推进现代化产业生产方式为导向,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金堂力量。”卿太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