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5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开展普惠金融需破除“四个误区”


  日前,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以“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主旨演讲,提出了新时期做好普惠金融需破除四个误区,并从江西省联社指导江西农商银行在践行普惠金融的探索实践中给出四点建议。

  发展和推动普惠金融是当今世界的广泛共识和重要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已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

  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是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市场机遇和转型方向。立足新阶段,应对新形势,做好新时期普惠金融工作,金融机构应着力破除四个误区。

  新时期普惠金融工作需破除“四个误区”

  破除“把提高覆盖率局限于网点全覆盖”的误区。长期以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实现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是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目标。但是,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当前客户金融服务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银行网点不再是客户获得金融服务最主要的渠道,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为此,不能单单把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实现物理网点全覆盖层面上,要强化金融科技引领,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重点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和普及,着力建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渠道服务体系。

  破除“把提高可得性局限于解决贷款难”的误区。长期以来,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社会舆论的关注点和金融机构的发力点,都相对集中在解决农户、小微企业等群体贷款难问题上。实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当今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除了贷款融资,对金融知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财富管理、跨境服务等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此,不能把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仅仅局限于银行贷款可获得性方面,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大力推进存款、信贷、票据、支付、理财、外汇等业务综合化拓展,提供涵盖面更广、附加值更高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供给与客户需求的有效对接。

  破除“把提高满意度对立于有效防风险”的误区。金融属于高风险行业,特别是普惠金融以分散的农户、小微企业及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更易出现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乃至声誉风险。有效防控风险,是推进普金融发展不可忽视的基础工程。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好优化金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强化内控管理、提升防风险能力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普惠”而忽视风险,防止普惠金融被泛化为政策性、福利性金融,进而累积加大金融风险。在实践工作中,既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更要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把合规理念贯穿于普惠金融工作全过程,不断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推进普惠金融业务长期持续稳健发展。

  破除“把注重普惠性对立于商业可持续”的误区。普惠金融具有受众广、成本高、收益低的特征,在注重“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同时,把握好“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的平衡,确保实现商业可持续,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合机构而言,发展普惠金融与其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高度契合,是拓展目标客户市场的业务发展蓝海。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点多面广、人缘地缘优势,遵循“量价平衡、以量补价”原则,用好货币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农合机构“小法人”同样可以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走出一条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

  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的江西实践

  近年来,江西省联社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引导全省农商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把握发展趋势,保持战略定力,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开展了积极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找准支点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消除了金融服务空白点,金融网点实现了乡镇全覆盖;设立1.4万个农村金融服务便民站,使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实现了村村通。深化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大力推进了“e百福”互联网金融平台、智慧银行、聚合支付、校园通、社区通、银医通等服务创新,移动终端网点覆盖率达100%,智能柜台网点覆盖率、电子银行替代率均超过80%,有效满足了客户更趋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紧扣重点优化金融供给。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始终将信贷资源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倾斜,每年以占江西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40%的涉农贷款和30%的小微企业贷款,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连续多年实现了监管目标。2018年,制定了“三年3000亿元”乡村振兴投放计划,出台了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23条措施,做到了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优先满足。切实履行金融精准扶贫责任,实现了责任银行对贫困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需求调查、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投放“三个全覆盖”,扶贫小额贷款市场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75%。

  破解难点推进产品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担保渠道,在全国率先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近年来又开展了小额农贷扩面提额增效工程,进一步扩大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受益面;在全省金融机构率先开展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发放额占全省市场份额的50%以上,有效破解普惠金融服务群体抵押担保难的问题。联合省人社厅,在全国首创推广了“创业百福e贷”线上服务,创业担保贷款实现了在线申请、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联合省工商局,全面推广了“诚商信贷通”业务,累计为45万户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无需抵押的信用贷款支持,有力支持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瞄准弱点营造良好生态。大力实施减费让利,贷款执行利率逐年下降,2017年度下降了1.3个百分点、2018年度下降了0.21个百分点,年均为客户减少融资成本15亿元,并通过“以量补价”,保证了自身经营效益的逐年提升。依托“惠农一卡通”,每年为800万农户免费代发补贴资金200多亿元,惠及全省近3200万农民。积极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广泛开展金融夜校、金融知识进村等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提升了大众金融素养。联合司法、媒体等部门,建立“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曝光信息居全省第一位,有效打击了金融失信行为。

  疏通堵点强化机制保障。常态化推进“四扫”营销,从2015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扫村、扫园、扫街、扫户“四扫”工作,实现农区网点整村推进、城区网点网格营销,充分发掘了客户有效金融需求。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先后出台了涉农、小微、精准扶贫三个尽职免责办法,适当提高了普惠性贷款不良容忍度,逐步建立形成了“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

  探索高质量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目前,普惠金融成本高、收益低、风险管控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仍是大家共同面对的历史任务。

  聚力增强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供给。坚持精准和精细并举,加强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创新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向线上化、场景化、平台化转型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均衡、高效配置,多维度、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着力营造更为便利的普惠金融环境。坚持简化和优化并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保持利率定价合理水平,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进“菜单式”金融服务,做到客户照单“点菜”、银行按需“配菜”,着力营造“便捷、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

  努力构建更加开放的普惠金融格局。坚持普惠和智慧并举,以更开放的态度、更开阔的眼界积极推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业态深度融合,加强自身信息科技创新,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进网点智能化、金融服务数字化,构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普惠金融格局,让普惠金融成果惠及所有市场主体。

  协力探索更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模式。坚持主动和互动并举,银行机构应主动作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构建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政府部门应配套支持,健全完善财税、货币信贷、风险补偿、差异化考核等正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几家抬”的作用,为普惠金融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社会各界应广泛参与,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广泛互动,共同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