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4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潘光伟:农合机构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

□ 本报记者 胡宏开

图为潘光伟在会议现场发表主旨演讲。

    4月18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论坛以“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出席活动并发表了《普惠金融再发力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主旨演讲。

    潘光伟指出,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政府各部门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在宏观政策铺路护航,财政、货币和监管等政策合力,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地方性银行尤其是农合机构根植“三农”和小微企业,改“名”不改“姓”,贴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效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截至2018年末,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6万亿元,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8595亿元,同比增长7.3%。特别是“普惠型”贷款力度持续加大,农合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8537亿元,增速高出银行业近2%;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比年初降低1.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占银行业全部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的70%以上,总体实现了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成本下降的目标。

    潘光伟表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下行压力犹在、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农合机构要继续以乡村为重点,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助推器”,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普惠金融水平。

    为此,潘光伟提出五条建议:

    回归本源,坚守定位。农合机构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动摇,确立与所在地域和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方向、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和经营重点。坚持“做小做散”,专注服务本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宗旨,下沉服务重心,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达到金融服务“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目的;着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好农合机构支农支小主力军的优势地位,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加大扶贫信贷投入,助力精准脱贫。今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攻坚之年,农合机构要充分发挥在决策流程、地缘、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小、快、灵的优势,助推脱贫攻坚。要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的信贷支持,做到服务对象、服务模式、信息对接精准。充分运用小额信用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为农民工、妇女、下岗人员等各类客户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推动扶贫扶智,将传统的“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

    坚持发展绿色金融。农合机构扎根于“三农”,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研究制定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办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高标准农田、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电网、通信、物流等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支持,促进信贷资金逐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碳产业,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助力可持续发展。

    加强公司治理,防范化解风险。农合机构要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化、差异化、符合小法人特点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切实提升治理主体的履职能力和水平,加强内部风险管理,苦练防风险“铁布衫”。同时,探索“银担”“银政”“银保”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推动信贷与担保、保险形成合力,完善地方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和风险,努力营造良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加强金融科技的深入运用。银行业已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农合机构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不断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探索开展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需求,开发多元化、特色化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匹配能力。借助金融科技赋能,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优化授权授信机制,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利率和期限,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