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繁华落幕,它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余韵流长,给人留下文化节精神之旅和情感共鸣,让人感到应速去读书。
读古诗词不是为了卖弄学问,而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诗中有画,词中有景,诗词中有境界,诗人词人有情感——自有乐趣。读到东坡的《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满,这一种美,如彩云易散,琉璃易碎,所以到来的那一刻,才格外鲜艳,格外滋润人的灵魂。
书一点一点堆积,千百年明月夜,不变的是中国人的灵魂,在一本本诗书的芬芳里,结出了一轮月亮。
现实生活中,常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缺少美,缺少诗意。古人云:“闲看花开花落,漫观云卷云舒。”其实花开花落一直都在,云卷云舒从未远离,只是我们没有了那种“闲看”的眼光;只是我们弄丢了那份“漫观”的心境。只有拥有了诗人的眼光,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正如王小波说的:“人光活着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栾来宗用诗人的眼光穿透历史,将诗人的目光投向浩瀚的天宇,不懈观察星象,研究记录,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天文学著作。“你踩过的地方绽几朵红莲,你立过的地方喷一株水仙。”这是诗人眼中的世界,愿你我都拥有诗人的眼光。
我的小学及中学时代,每每看到一本好的书,皆被内容吸引,甚至忘了吃饭,忘了睡觉。《海的女儿》丰富了我的心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磨炼了我的意志,那时候书给予我的幸福,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每次阅读都领略诗的缤纷,词的磅礴,文的缜密,享受到了成长路上诗意的熏陶,都给我妙不可言之感,在书的陪伴下,生活愈加多彩丰富。
史学大家唐德刚,一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其所读的书是“浩如烟海”。他谈到读书经验:读书要用“笨功夫”;读书要随时写心得;读书要坚持独立精神。正因有如此得当的读书方法,他才能成为史学大家。季羡林先生说,书本给我们带来了难以尽说的好处,让我们的人生旅途充满了阳光和鲜花,使我们获得多样的快感。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分平庸的困扰。
这些著名的大家,鲜活的文化,在我们生长路上给了我们坚毅与平静,使我们从容地面对生活。靠水识鱼情,近山懂鸟音,读书头脑明,劳动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只要有吸水纸那样的学习精神,脑子就会变成知识的海洋。好高骛远,不求甚解,难有所得,埋头苦读,锲而不舍,定有收获。知识犹如泉水,掘得越深越甜。
我感觉读的书太少,还有非常多的东西不知道,所以书教给我的一件事情——你不要自以为是,要静下心来阅读,要对阅读充满感激,要行在路上,去找寻中华古韵下文化的沧桑。读书是高尚的享受。重视读书,是一种宝贵的习惯,读一本好书,好比和有才智的人交谈,能从其中获得知识,总结经验,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犹如奔腾的河水,带走你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将带走你的青春和壮年,它留给我们唯一的自由是对时间的利用。我们要科学利用时间去读书,不爱惜花瓣就看不到花木的美丽,不珍惜时间就得不到生命的价值,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渊博的见识。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时也不能有什么鉴别力。不读书的人,会变得浅薄,也将被社会前进的步伐所抛弃。读书越多,和世界越接近,生活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郎朗书声,孜孜求知,书香悠悠,有我来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