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4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怎样打好“陕茶致富”这张牌?


陕西汉中勉县阜川镇小河庙村茶园。

陕茶: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叶”

    茶产业是陕南覆盖面最广、产业链最长、综合效益最好、带动能力最强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也是陕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截至2018年底,全省茶园面积270.1万亩,产量10.3万吨,产值153.7亿元,位居全国植茶大省第八位。茶叶成为了陕西省继苹果之后的又一特色优势产业。

    陕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茶食品、茶药品、茶饮品、茶保健品以及茶叶包装、茶叶贸易、茶馆茶楼、休闲观光、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

    陕茶市场主体快速发展,茶叶加工企业达到1472家。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初见成效,全省茶叶注册商标296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4个,陕西省著名商标49个,茶叶地理标志18个,区域公共品牌21个。

    近几年,陕西省政府相关部门先后组织茶企到北京、济南、兰州、福州、乌鲁木齐、贵阳、武夷山、上海等地,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荷兰等国家宣传推介陕茶,陕茶知名度大幅提升。

    汉中市南郑区蚕茶果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龚学林介绍,种茶是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产业,素有“一亩茶十亩粮”的说法。前三年,每亩需投入种植、管理等费用合计约5000元,投产后亩均年产值4500元左右,净收入达3000元,两年左右可收回成本,加之近年来开发的新产品,每亩茶园还能再次增收10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一亩茶园就能基本脱贫,两亩茶园就能稳定脱贫。

    清明节前夕,“全国一村一品”(绿茶)示范村——南郑区牟家坝镇,每天都有茶农将当天采摘的鲜茶叶拿到合作社销售,每斤售价在120元左右。一位茶农告诉记者,“最近几天,鲜茶叶收购价格比较高,足不出户就可以卖掉,赚了2000多元。”“茶产业已经成为汉中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汉中市茶业协会会长、市茶叶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郑宗林说,2018年当地茶农种茶人均收入10407元,户均收入4万余元,增收效果显著。汉中30万茶农通过产业脱贫致富。

    地处巴山腹地的西乡县江榜村,过去是一个资源匮乏、产业薄弱的贫困村,10多年前开始种茶,如今已建成3800亩生态观光茶园,全村99.6%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户均茶园6.3亩,每亩产值6170元,净收入36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从2005年起,汉中启动了茶叶品牌整合,将原有的‘午子仙毫’‘定军茗眉’等二十多个品名整合到‘汉中仙毫’一个品牌。”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主任张星显表示,汉中市茶叶企业纷纷转型升级,茶叶加工机械化、清洁化、标准化成为趋势。今后,将加快以茶叶采制、茶文化展示、茶园观光、度假休闲等多种形式的茶旅游开发,促进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产业扶贫的政策、资金、组织体系,加快将茶产业培育成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陕茶缘何在市场上不温不火

    陕西逐步整合茶叶品牌,重点打造“汉中仙毫”“紫阳富硒茶”“秦岭泉茗”“泾阳茯茶”等区域公用品牌。陕茶知名度不断提升,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分列第17位和第31位,但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云南普洱等全国知名品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外,陕西茶产业还面临茶叶科技创新不足,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条短、名优品牌少、知名度低等问题。

    笔者走访时发现,陕茶销售渠道单一,九成以上在线下销售,线上销售占比份额较低。茶企要想壮大,缺少一批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专项信贷、担保、创投、风投等金融服务机构。

    “与陕茶的高品质不相对称的是,经过多年发展,陕茶在市场上仍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郭建军表示,茶香也怕巷子深,陕西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和产业扶贫两大机遇,加快陕茶品牌打造。第一,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打好陕茶品牌基础。第二,要做大做强茶叶龙头企业,引领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第三,拓宽茶叶产业链,茶企抱团开拓市场,创新品牌营销方式。第四,立足陕西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资源禀赋,拓展陕茶文化内涵。第五,强化政策扶持、整合,推动陕茶大品牌建设。

    近年来,陕西先后制定了《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陕西茶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省财政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

    预计到2020年,陕西省茶园总面积将达到280万亩,茶叶总产量将达到13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50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万元,打造3个国内知名品牌,培育3个左右国家级龙头企业,力争扶持1家—2家企业成功上市,使陕茶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王  赫)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