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3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倾听两会“茶声” 聚焦产业发展


    最牵动全国人民眼球以及全世界目光的2019年两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肩负人民重托汇聚北京,共商新时代改革发展大计。作为全国茶行业专业报纸,《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基于深刻反映行业现状,前瞻谋划行业发展的媒体责任,特别采访了出席全国两会的茶界代表委员。

李云才委员:让茶在农耕文化中熠熠生辉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李云才

全国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

    提案聚焦行业三大核心:

保护地理标志品牌  保护非遗文化  保护农耕文化的首创精神

    今年两会上,李云才委员在《关于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的提案中,专门围绕茶与农耕文化进行了阐述。

    他指出: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而神农尝百草、天地共相融的茶文化又是农耕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说,在乡村振兴中要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要以文化振兴为载体,弘扬乡村文化特色。为此,他建议要保护传统自然村落,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这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同时要保护古树、古木、古村遗迹,以生态文明为载体,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只有保护好中华历史文物,才能留住民族的“乡愁”。他还建议保护涉农企业优秀文化的成长,以人才培养为载体,弘扬宁静守制的乡村人文生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要鼓励各个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根据各自的发展条件,制定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这是保证人才回流农村、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具体到茶产业与乡村农耕文明保护发掘的关系,他建议:

保护地理标志品牌

    以产业为基础和载体,弘扬区域特色产业文化。地理标志产品是产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结晶,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和窗口,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产地历史和乡土文化、区域文化。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要以产业为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域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地理标志产品挖掘和开发,在这方面茶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

保护非遗文化

    以乡间无形“奇、特、美”为载体,弘扬农艺工匠精神。比如在茶区,围绕茶产业的手艺、传说故事,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财富,我们应该去记录它、传承它、发扬它。要整理出传统村落本土手工艺开发的着力点和方向,尝试建立起一种“艺术+乡村”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传统工艺要与学研“联姻”,为非遗带来学术和教学资源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保护农耕文化的首创精神

    以节庆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农耕文化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全、稳定的感觉,它承载着亲切的乡音、深挚的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茶始中国,茶为国饮,中国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喜爱,建议每年农历的谷雨节或4月20日为中国茶节;并将中囯茶文化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设立中国茶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何一心委员:发展深加工 提升国际竞争力

□ 本报记者  安明霞

何一心

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提案聚焦行业三大核心:

生态茶园修复   茶叶深加工   国际话语权

    在接受《茶周刊》记者专访时,何一心委员指出,我国大部分产茶地都在偏远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因此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于茶行业不仅仅是底线,更重要的是由行业向二产、三产迈进产业化集群发展的保障。中国茶行业的产业化道路如何更好地协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同时作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何委员提出以下三大建议:

持续开展茶园生态修复工作

    根据国际茶委会的统计,2009年-2017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种植面积为342万公顷,到2017年达到489万公顷,十年间增长43%,其中中国占了91.8%。这些新增茶园带来的隐患不仅仅是未来十年间整体供大于求的市场,还有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修复的挑战。

    要按照即将颁布实施的《生态茶园建设规程》开展全国茶园生态状况普查工作,严格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工程的落实和执行,严格控制新开垦茶园面积,同时鼓励各地方制定关于生态普查和修复的政策。

给予茶叶深加工领域政策倾斜

    我国目前茶叶深加工主要集中在原料制造领域,从茶多酚到咖啡碱,从儿茶素到茶氨酸,提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应用领域都还局限在茶食品和饮料,这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以咖啡碱为例,分为天然咖啡碱和合成咖啡碱,天然咖啡碱从茶叶和咖啡中提取,但是基本上都是从茶叶中提取。在我国每年用于饮料和食品中的咖啡碱至少50万吨,且几乎都是人工合成,美国规定“饮料和食品中不得加入合成咖啡因”,日本食品卫生法第6条明令“禁止在饮料中加入合成咖啡因”,因此从健康的长远发展角度,作为世界茶叶第一大国,如果我们在天然咖啡碱的使用方面加大政策管控力度,会给茶产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布局中国茶叶国际话语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茶叶源自中国,但目前茶叶的衍生科技发展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茶叶目前的科技应用主要体现在茶叶深加工方面,包括加工提取、速溶原料、浓缩汁等,应用范围也大都集中在茶饮料和茶食品,如何增强茶叶科技软实力,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使中国茶更具国际及未来竞争力,从扶贫战略向强农战略转型?

    何委员建议,设立中国茶叶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我国多茶类的特色优势,针对不同茶类的特色开展针对性研究,加大终端消费品的研究和开发,让茶更好服务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已经从一亩三分的农耕小院向着小康迈进。在今后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经济复兴和文化复兴的发展进程中,这一片小小树叶不仅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载体走向世界,更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清香的一张“茗片”,也终将成为强国富民的民族复兴产业之一。

(下转B2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