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3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坚守高寒山地的第一书记们
——记广西农信社系统驻村工作队员
□ 本报记者 胡宏开

1
2
3
4

     图1为广西农信派驻浪平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新老队员交接仪式

     图2、3为“第一书记”们走访贫困户。

     图4为广西农信“利农商城”的第一书记帮扶专区界面截图。

    “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寄语包括第一书记在内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嘱咐大家保重身体。亲切的话语、殷切的期待、郑重的嘱托,激励鼓舞着每一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奋力前行。

    前不久,《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在广西田林县浪平镇的5个深度贫困村采访时,见证了这些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们的奋斗精神: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斗志昂扬、矢志不渝,把美丽的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村民代表在新翻修好的村部就餐,虽然饭菜很简单,但大家吃得很开心,对旧村部修缮很满意,也给了我许多鼓励和肯定的话语,在寒冬里,心暖暖的。”这是谢荣师2018年11月27日在日记中写下的话。

  翻新的弄陀村村部在田林县浪平镇上弄陀屯,32岁的谢荣师来自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计算机网络中心,是弄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2018年3月12日,广西区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全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选派工作的通知》,选派842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谢荣师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一周后的3月20日,谢荣师清晰地记得,那是他到弄陀村“上班”的第一天。

  那一天,与谢荣师一同到浪平镇下辖5个贫困村“上班”的,还有江洞村“第一书记”卢敏及他的两位队员黄远丰、杨淞淦,甲朗村“第一书记”韦德伟,达妹村“第一书记”吴胜翔及他的队员覃旭,香维村“第一书记”姚敦苇及他的两位队员李志刚、叶童林。

  这10名年青的驻村工作队员,姚敦苇是79年“老大哥”,覃旭是91年“小老弟”,其他8人都是80后,他们都来自广西农信系统,被下派到的村屯属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

从“基层”到“更基层”  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这些年轻农信人虽然都是来自基层一线。但来到边远高寒山区浪平镇的5个贫困村后,所遇到的困难还是超越了他们的想象。

  来自乐业农商行逻西支行的韦德伟还记得他第一次到甲朗村的情景:

  喝水靠下雨,老百姓俗称“望天水”,每家建有水柜,水柜的水就是下雨时从自家屋顶或山上小洞穴里引流下来的。

  除了“喝水难”,还有“行路难”。

  到浪平镇江洞村采访时,记者亲自体验了一番:从田林县城进入浪平镇需翻越桂西之巅的岑王老山,岑王老山海拔2062米,为广西第四高峰,车子沿着山路盘桓上升,曾在头顶上的小村庄慢慢落到了脚下。途中,还要经过一片原始森林,这里曾出现野猪伤人致死事件。汽车在九曲十八弯的陡峭山崖边行驶,“滑坡地段,请快速通过!”“连续拐弯,注意避让!”车窗外黄色警示牌不停闪过。

  中午1点从田林县城出发,到达浪平镇江洞村已是下午4点,仅翻越岑王老山就用了2个半小时。

  “坐车来浪平的人,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比我还紧张,扶着的车把手常被手心的汗浸湿,一下车就呕吐不止。”司机师傅诙谐地说,今天你居然没有晕车呕吐,恭喜你!来这里不晕车呕吐的比例只有10%。

  车在江洞村老支书向庭桃家门口停下,向庭桃告诉记者,这里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区,海拔平均在1400米以上,属高寒山地,气温比本县的其他地方要低到7℃-10℃,石漠化严重,无法种植庄稼,“一方水土”一度“养不活一方人”,属于深度贫困区。水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有时遇到干旱季节,老百姓深更半夜就要到几十里开外的山穴中取水。

  “这些来自广西农信的驻村工作队员太不容易了,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并坚守下来,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向庭桃为来自广西农信的驻村工作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这些驻村工作队员们的奉献绝不止于坚守,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硬化村屯道路、建设饮水工程、修建村部办公楼、帮扶村“两委”班子建设、扶困助学、扶贫济困… …到处都有这些驻村工作队员们的身影。

  5个帮扶村中,香维村是离浪平镇最远的一个贫困村,距离浪平镇52公里,辖内有壮、瑶2个少数民族,来自田林农商行的“第一书记”姚敦苇每走访一个村屯就是一整天,走进群众心中,倾听他们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常常是“一身泥巴一身雨”。如今香维村有猕猴桃、田螺集体经济产业、全村农户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安装了路灯、新建了活动场所。

  扶贫工作不光靠热情,还要有“绣花功夫”。甲朗村“第一书记”韦德伟对此感受最深:初到甲朗村时,就遇上了修村道占用村民房基一角引起的纠纷。原已签字同意补偿方案并获得相应补偿的房主,当开工修路时,却极力阻扰施工。经了解,事情原委是施工方没有顾及房主感受,在动房基施工前没与房主通气。

  韦德伟了解情况后,分头和房主、施工方谈心:以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为例,并引用“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进行劝解,说道:“政府修村道是为全村人着想,你退一步,让路修得更宽一点,你的孩子以后买车了,享福的是你们,如果你的小孩连汽车都开不进家门,会埋怨你现在这种行为。”同时,韦德伟也当着主人家的面把施工方批评了一番:“你不通知主人家就动人家房子是不对的,就算人家事先已经同意了,但在礼节上,动工前也要尊重一下主人家,他不在家,也应该打个电话嘛。”

  韦德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他耐心劝导后,施工方诚恳向房主道歉,最后,村道得以顺利开工。

  韦德伟说,驻村工作队员的工作不分大小,都是关乎人心的事,大到村里的产业发展,小到群众的一针一线,都需要以心换心。

有“产业”才有“产出”  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敦厚踏实的卢敏来自西林农商行,介绍江洞村时如数家珍:21个自然屯15个村民小组,343户1362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427人,2016年脱贫92户381人,2018年脱贫5户19人,贫困发生率已降到2.04%。

  “江洞村有望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卢敏说,虽然压力不小,但信心很足。

  卢敏的信心来自江洞村有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作支撑,即短期的土鸡、生猪养殖产业,中期劳务输出产业,长期核桃种植产业。

  有“产业”才有“产出”,扶贫“第一书记”们深知产业扶贫的力量,他们紧紧抓住这一“牛鼻子”,通过产业扶贫拔“穷根”,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在谢荣师的引导下,记者来到弄陀村油茶种植基地,占地1065亩油茶分散在6块区域,顺着谢荣师手指的方向,碧绿的油茶沿着山势延伸远方。

  谢荣师介绍说,经过前期努力,弄陀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成功引进广西丹桂园林绿化工程种苗有限公司,在弄陀村集体林场种植高产优质油茶,项目总投资350万元,全部由公司承担,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产生收益后,公司与村集体按3:7的比例分成,预计每年可为弄陀村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上百万元,并将惠及全体村民。

  在产业发展中,5个帮扶村的产业各具特色,形成“一村一品”:弄陀村的核桃、油茶产业,江洞村的牛心李,达妹村的珍珠李,甲朗村的豆豆米、土鸡蛋,香维村的田螺。

  各个贫困村除了发展各具特色的本土产业,还抱团发展。其中就有江洞村、香维村、弄陀村采取“飞地扶贫”模式,与塘合村合作,每村投入20万元注资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流转170亩土地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合作社、公司、农户按7:3:1的比例分成,培育三年结果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9万多元。

  产业有了,果子挂了。过去这些产在深山的“香饽饽”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解决了“有”的问题后,怎样解决“卖”的问题?广西农信派出的工作队员们找到了突破口。

  信息科技专业毕业的谢荣师,在电商扶贫中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这“用武之地”便是广西农信打造的“利农商城”。谢荣师说,他们帮着农民把当地的土鸡蛋、珍珠李、豆豆米等土特产全部搬到“利农商城”线上销售。

  除了线上营销,这些“第一书记”们,还把当地的土特产带到展销会上,做起了线下推广。

  “来自当地绿色、有机、富硒的土特产,在展销会上特别受客户青睐,不到半天时间,现场成交订单就超过了300笔。”刚参加完在柳州举行的扶贫产品展销会的姚敦苇兴奋地说。

回忆起这段经历  能骄傲地说“我曾努力过!”

  采访期间,这些“第一书记”正在为接受“扶贫成效实地核查验收”忙碌地做着准备工作,他们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

  “周末请了一天假,一个人开夜车路过岑王老山,浓雾弥漫大山,能见度不到5米,只为看望做手术的父亲,来不及照顾就匆匆赶回。希望现在的工作能真正帮到群众,能让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十年、二十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能骄傲地说:‘我曾努力过!’。”这是卢敏在他的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

  驻村工作队员们回一趟家非常不容易,开车单程就要6小时以上,平时回家探亲也只能以每月安排,甚至以季度安排。

  谈及对家人的照顾,来自右江农合行的吴胜翔一脸的愧疚。他告诉记者,从入驻达妹村近9个月,只回去过6次,儿子发烧生病时,自己不在身边,全靠妻子照顾。

  回家时有多高兴,离家时就有多少不舍。

  当时我来江洞村扶贫时,小女儿出生不到半年,如今都会叫爸爸了,“离开时看到家人挥手,特别心酸。”卢敏说这话时,眼眶湿湿的。

  这些年青驻村工作队员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舍小家,为大家”,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成了百姓最信赖和最亲近的人。

  吴胜翔所在的达妹村在浪平镇西北部,大多村屯是石山片区,其中的下弄马屯是达妹村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这里缺水少地无法种植庄稼,村民陆续搬迁到条件稍好的土山片区和百色市政府打造的扶贫工程——“深圳小镇”,整个屯子只剩下吴在财老人1户人家,无论村干部如何动员他搬迁,老人故土难离,就是不为所动。

  直到有一次,老人突发疾病,身边没有邻居帮忙,幸好吴胜翔及时赶到,搀扶他走过很长一段崎岖山路,才坐上车赶到县城治疗,医生告诉他,还好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直为老人不愿搬迁而伤脑筋的吴胜翔,抓住这次机会,向老人详细介绍了百色“深圳小镇”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你要想想自己,更要想想子女,那里有他们的发展空间和致富路径。党和政府推行异地搬迁政策,就是为了让咱们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

  经过一番耐心劝说和多次动员,吴在财的老思想终于“转过弯儿”来,主动报名申请搬迁。

  吴在财同意搬迁签字的当晚,吴胜翔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来。

  这一晚,他睡得格外香。

  尾 声

  采访结束时,暮色四起,高寒山地黑夜来得早,寒风吹在身上刺骨的冷,就在这时,车子抛锚了。我从手机上查看了一下当地高度,海拔1489米。

  同行的10位驻村工作队员笑着说,这里就是脱贫攻坚要啃下的“硬骨头”,我们的青春就在海拔1489米的地方。

  我在想,是什么支撑这些80后、90后们的驻村工作队员们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孤独寂寞,如此乐观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

  就在这时,韦德伟的一条短信出现在记者眼前:

  韦德伟同志:今天是您的政治生日,2009年12月01日您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追求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新征程。在您入党9周年之际,谨向您表达最诚挚的祝福!市委希望您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注重党性修养,增强党员意识,铭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中共百色市委员会)

  原来,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