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3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1.1亿吨需求 大豆振兴将如何展开?


    2月20日,在国新办就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我国大豆需求在1.1亿吨,一定会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消费者需要,适度、合理发展自己的大豆。而大豆市场的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我国将开展大豆国际贸易,实施进口多元化。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也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资源。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大豆需求快速增加,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为了实施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促进我国大豆生产恢复发展,提升国产大豆自给水平,农业农村部决定从2019年起实施大豆振兴计划。

    据了解,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有90%的大豆需要进口。为了确保居民对大豆的需求量,提升国产大豆自给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大豆振兴计划列入其中。

    从之前下发的《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意见函中可以看到,大豆振兴的目标是,结合“十三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国内大豆生产实现“扩面、增产、提质、绿色”的目标。一是要扩大面积。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到2022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5亿亩,达到本世纪以来最高水平。二是提高单产。到2020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到2022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40公斤,逐步缩小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单产差距。三是提升品质,到2020年,国产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榨油大豆脂肪含量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2年,再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或超过世界大豆主产国平均水平。四是绿色发展。全国大豆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到202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到2022年,化肥、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

    2月20日,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表示,大豆振兴计划主要是从技术上、结构上、政策上给予大豆产业一定的扶持。他表示,大豆振兴计划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接下来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稳定恢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主要是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引导农民扩大大豆种植;二是要在科研上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三是要结合加工业发展,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业、新的合作组织,提高大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

    那么,大豆振兴计划主要在哪些区域实施?据悉,此次大豆振兴计划的重点区域主要为做大做强东北和黄淮海优势产区,稳定西南间套作产区。在东北春播区,将继续巩固玉米非优势区结构调整,通过适当调减低产低质低效和地下水超采区的水稻种植,进行扩大大豆生产,推行大豆与玉米等作物合理轮作。在黄淮海夏播区,将因地制宜推行麦豆两熟轮作种植模式,将低质低效区玉米改种耐旱耐瘠薄的大豆,推广高产、高蛋白优质食用大豆品种。在西南间套作区,主要通过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间套作模式,发展优质食用大豆。

    为了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调动各大豆产区种植的积极性,接下来,计划通过政策、科技、投入等措施,形成推动大豆振兴的合力。一是调整优化补贴政策扩面积。统筹用好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完善生产者补贴和轮作休耕补贴政策,平衡作物间种植收益,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单产。加快推广高产品种,集成配套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同时加快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提升大豆良种繁育能力,释放大豆单产潜能。三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抗风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大豆主产区倾斜,尽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大豆生产基地,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发展订单生产促产销对接。组织大豆加工企业与大豆主产县签订生产订单,根据企业要求,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企业实行优质优价收购。

    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国产大豆的种植热情不高,不少大豆产区的产量和面积连年下降,实施的大豆振兴计划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但是,我国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巨大,大豆市场的供给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仍然不会改变。大豆振兴计划将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生产实际,形成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

    (叶 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