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周刊评论
对小罐茶“误解”的根源在哪里?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最近茶行业被小罐茶是不是“大师亲手做”的讨论引爆。质疑一方是通过销售额销售量计算大师的劳动量,认为这大师根本做不出来;小罐茶出来解释说“大师作”不是“大师做”,这是两个概念。在我看来,这有些文字游戏意味,显得不够真诚。

    得承认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在大众的认知里,既然广告宣称“小罐茶,大师作”,一定跟大师有关。怎么有关?有怎样关系?消费者不容易知晓!加之广告画面的片面,消费者认为小罐茶的“大师作”就是“大师做”,跟小罐茶的宣传引导不无关系。如果这是一个“误解”,也是双方共同制造的。小罐茶需要担当自己的责任,反思改进。

    现在需要深入反思的是:是不是大师“亲自做”“手工做”有多大差别?为什么会引起这样大的分歧和情绪?这背后有什么深刻的行业因素?

    在没有实现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企业,有大师、用手做就意味着可以卖高价格,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价格依据。而小罐茶几十亿的销售,都是大师的价格,同行眼热之余肯定质疑你哪有那么多大师?大师哪有那么多只手?而小罐茶的实际操作是把大师的原料选择、工艺设定、品质控制等经验、技术和智慧,变成具体的参数、标准,通过现代化机械、智能化工厂能百倍千倍提高生产效率,把农耕作坊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这个角度看,对现代化工业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算清楚大师与几十亿元大师茶之间关系的。就如同让小学生算高数题,望文生义的结果一定是风马牛不相及。

    小罐茶已经在茶叶初制、精制、仓储、分装等环节保持着大投入,进行专业生产线、关键智能设备、食品级高规格现代工厂的研发和建设。但在广告策略上,他们采取了大众更熟悉、更容易接受的切入点“大师”。这里与其说是“欺骗”,不如说是“夏虫不可语冰”的无奈,以及“先结婚后恋爱”的实用主义——先用你们既有的、认可的观念,让你们接受了“小罐茶”,等洞房花烛夜之后,我再给你展示我的真容。而这误会之深以及反弹之强,或许是小罐茶想都没有想到的。所以这样的广告策略还是不用或慎用。否则,即使在“智商”上小罐茶取得了优势,但能消弭大众情感阴影带来的损失吗?

    说到底,这是农业思维与工业思维落差造成的龃龉,是作坊模式与标准化模式无法兼容出现的不适。只有全面、坚决地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工业化、标准化,才能让中国茶企业都站在同一思维理念之下,共同开启新时代的繁荣发展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