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12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土布织出脱贫新生活


    户外寒气逼人,室内暖意浓浓。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张庄村,一排妇女坐在老织布机上,手中的梭子来回穿梭,五颜六色的花布从手下“流淌”出来。

    48岁的袁建梅是张庄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地少,学了织布的手艺,现在在家一天就能挣60多元呢。”她说。

    肥乡区传统棉纺织是河北南部特有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工艺繁杂,图案具有特色,其中,张庄村土布纺织最有代表性。2008年,张庄“传统棉纺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让传统粗布身价倍增的是肥乡区张庄村传统棉合作社理事长袁靖国,他的合作社以张庄村为生产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利用本身设备、技术、渠道等优势,与农户开展多种类型合作。

    袁靖国介绍,合作社以纯棉纱为原料,采用纯手工制作,从采棉纺线到上织布机,要经过72道工序,22种基本色线可变换出胡椒眼、斜纹、鱼眼等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织出的布透气性好,式样古朴大方。

    合作社如何带动周边村民致富?据袁靖国介绍,合作社现在有三种模式:“打工模式”,由合作社提供棉线、织布机器、织布技术、工作场地,农户到固定场所加工生产土织布,赚取加工费;“小农模式”,农户经培训合格后,从合作社购买棉线,利用自己家的织布设备从事生产、销售活动;“租赁模式”,农户在合作社从事生产,在支付一定费用后,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带回家自行销售。

    如今,随着合作社发展,不仅传统纺织技艺得以保护传承,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作用。袁靖国说,村里大都是留守妇女,学了纺织技术,她们既照顾了家庭,也有了收入。据统计,借力传统纺织技艺,当地2000多农户走上致富路,400余人实现了脱贫。          

    (白明山)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