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坚守27年 打造生态茶园
梅献山的“生态茶”等来国家森标工程


梅献山(右)介绍大姆山生态茶园。

    上个世纪,社会大众尚不重视“生态”概念,老梅却被一种“不用农药、不施化肥”的理念驱使,一辈子守在大姆山,潜心坚持开发“生态茶”。别人都说老梅傻,老梅却不以为然。

    终于在2018年,老梅坚守大姆山的第27个年头,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工程激励了老梅,要给老梅倾力一辈子的大姆山生态茶贴上“绿色、健康、安全、生态”的国家标签。

    老梅是浙江省丽水市大姆山“生态茶”的开创者——梅献山。

    “现在,我终于可以借助国家森标工程,将大姆山生态茶推介给全国人民,让大家享用真正安全、健康的茶叶了。”梅献山如是说。

坚守   源于一种生态情怀

    “袁隆平让全国人民吃饱饭,我要让全国人民喝上放心茶!”老梅底气十足地说。

    1973年,梅献山被分配到大姆山茶场工作。1975年,丽水农业局组织全区重点茶场茶树植保员到杭州茶叶试验场、茶料所、浙大茶学系培训半年,梅献山有幸被选中。在培训期间,他积极学习茶学知识,加深了对农药毒害性、残效性的认识。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已禁用六六六、滴滴涕、1605、1059等农药,但当时在农村仍在大量使用。农村还大量乱用农药化肥,百姓农药中毒情况时有发生。在参加植保员培训后,梅献山回村后,看到这种现象,感到很无奈。他认为即使自己有生态农业的理念,但在集体劳作的环境下,也无法实施。

    1992年,国家正式废除茶叶统购统销政策,允许个体经营茶叶。梅献山决然停掉1985年所创建的丽水地区科技实验上光分厂和1988年承包的水东农场橘园,成立丽水市梅峰茶叶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梅献山就定下两个目标:一是解决茶农在国家停止收购新形势下,茶叶难卖问题;二是大姆山茶场停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创建生态茶园。

创新   以匠心精神苦熬27年

    来到大姆山茶场,一眼望去,尽是绿黄相间的山头。走进茶场,我们看到的是,原本应该干净整齐的茶场,却呈现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甚至草长得比茶树还高。

    “看到茶园的草长得这么多,我高兴都来不及!相反,要是草长得少,我才会很焦虑!”梅献山激动地说,“茶园需要草来当肥料,我一年除三四次草,除完后直接铺到地上。今年铺上去的草到明年才能被土壤吸收。地上的草还可以起到夏天抗旱、冬天保暖、保持水土等作用。我每年处理茶树枝条和草每亩1万公斤左右,每亩也只采40公斤左右的茶芽,因此我对茶树的索取和补充的营养是平衡的。27年来我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原则。”

    “做生态茶谈何容易,在停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初期,原本生机勃勃的茶树变得叶黄枝瘦。茶叶不但减产,还几度因虫害,差点遭遇灭顶之灾。”梅献山说。

    面对重重困难,梅献山不服输的性格给了他坚持的力量。27年来,他在浙江承包的茶园进行大胆的尝试,确定了“以园养茶,以茶养园,以虫吃虫,以菌灭菌”的思路,总结出有机茶园七改技术。一改春茶前修剪为春茶结束后修剪;二改轻修剪为每年重修剪;三改大茶棚为中茶棚;四改蓬面采为立体采;五改采春、夏、秋茶为只采春茶;六改茶园喷农药为修剪树枝、以虫吃虫、以菌灭菌遵循生态平衡;七改茶园施化肥为养草固氮,以草为天然生态肥加工厂。原来的硬土变松土,黄土变黑土,茶树得以保持正常采摘收获。

    大姆山茶基地,2007年被评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茶示范基地;2010年被原环保部评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4年被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基地……这些荣誉也是对梅献山一直坚持种植生态茶的肯定。

时机   等来国家森标工程

    在梅献山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高山“生态茶”的价值,终有一日能被人们发现和认同。但是,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梅献山种植的生态茶一直是养在深山,不被更多消费者所知晓,这让梅献山很头疼。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目的是增加绿色、生态、安全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引导全社会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指的是在原生境条件下自然生长的野生产品,或产自良好森林生态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没有使用人工合成化学品,原辅材料不含有转基因成分,无污染、无生态风险、品质优良,经认定并获得国家森林生态产品标志的木质或非木质林产品。

    运气总是留给坚持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梅的生态茶被国家森标工程关注。“我多年的坚持终于得到国家的肯定。”梅献山说。

    现在,老梅的儿子梅少峰从澳门科技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接手老梅的事业,紧跟时代再出发,运用互联网力量将大姆山生态茶推向市场。

(雷  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