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 70 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极其枯燥的。除了大队的高音大喇叭偶尔喧闹一阵之外,连收音机都稀罕得很,更别提电视机了。所以,那段时间我和小伙伴玩得最多的游戏是捉迷藏,若有幸看上几本小人书,便值得炫耀一番。正因为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看电影就成了大家伙儿翘首以盼的事儿。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露天电影很受欢迎。那时,只有逢村里举办重大活动,或是谁家办喜事,才会包一场电影。当时农村条件艰苦,放露天电影只能在学校的操场上。
每到放电影的那天,还没等天色完全暗下来,我便心急火燎地拽着哥哥,跑到操场上占位置,往往要等好长时间,电影才真正放映。不过那份童稚的期待、盼望和激动,总让我觉得,那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
当放映员终于打着饱嗝儿坐下来调试镜头时,一束刺眼的白光投向银幕,我躁动的心瞬间加速,扑腾扑腾地跳个不停,嘴巴里也抑制不住地喊出声来:“开演喽,开演喽!”循着投向银幕的光束,我会和很多人一样站起身子,在光柱上做着各种动作,于是银幕上出现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形态。当看到幕布上出现的手势时,大家更是兴奋得直嚷嚷:“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那个年代,放映电影的信息来源通常是口口相传。人们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不辞辛劳地走上十几里路是常有的事。散场后,人们仍意犹未尽,激烈地讨论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说有笑地往回走,一路洒下欢歌笑语……
电影正式放映之前,多是先放“加映片”,诸如粮棉丰收、 兴修水利之类的纪录片,十几分钟后才是正片。现在想来,孩童时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是 《小兵张嘎》。战斗的场景看得我异常激动,经典台词至今记得,如胖翻译的经典台词:“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要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付钱?”嘎子说的“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当看到嘎子用西瓜砸了胖翻译时,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
现如今,电影院早已遍布城乡,电视、网络、电脑游戏花样不断翻新,在手机上也能观看电影、视频。传统的露天电影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孩提时看电影的那段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至今难忘。
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某个瞬间,脑海里闪过星空、月色,以及银幕前席地而坐的场景,心里仍会泛起些许温馨的涟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