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担负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魏孔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提出,健全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甘肃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农合机构”)作为全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 金融精准扶贫的主力军,要主动担负起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突出支农支小、脱贫攻坚、普惠金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充分发挥人缘地缘熟、网络渠道广、决策效率高、经营机制活等优势,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力支持脱贫攻坚行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精准对接产业扶贫项目

    大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

    认真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要求,在累计发放124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基础上,聚焦“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3720个深度贫困村,持续加大信贷倾斜支持。

    以支持贫困户抓创业、育产业、促增收为目标,精准对接地方扶贫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扶贫项目和融资需求,精心制定产业扶贫信贷计划,积极推行“特色产业企业+农户+农合机构+N”贷款模式,加快推进200亿元产业扶贫贷款投放,突出支持特色种养业、家庭手工业、光伏、旅游、电商等扶贫产业,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

    积极推广“创业贷”金融产品,支持返乡农民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形式,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开展规模种养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

    加快研发特色金融产品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围绕甘肃省区域特色产业和“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农产品,促进信贷投向与全省沿黄产业带高原夏菜、草食畜牧,河西农产品主产区高效种植、酿酒原料,陇东优质苹果种植,中部旱作农业区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布局深度融合,全面推广“陇菜通”“陇药通”“金果宝”“半夏宝”等“六通六宝”类信贷产品,加快创新其他特色产业信贷产品,重点支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一县一特、一乡一品、一村一产”。

    聚焦甘肃省“十百千万”工程,主动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培育30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00家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个家庭农场,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和营销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乡村产业种养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专业化、仓储规模化、产品品牌化。

    准确把握农村“三变”新形势,积极推广“惠企通”“银税互动”等信贷产品,不断加大对“互联网+”产业、创新型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金融服务。

    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甘肃省20个大景区、4条精品线路和5大区域旅游目的地、100个旅游专业村和一批5A级景区建设规划,创新推出“旅游+农合机构”“文化+农合机构”“生态+农合机构”等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将村容村貌整治与农村“财产权”“土地使用权”“林权”相结合,积极推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和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设施温棚、大型农机具等抵(质)押贷款业务,不断创新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机制,大力支持贫困村提升工程、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乡村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创新“三农”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通过信贷资源向绿色产业的合理配置和集约使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突出抓好信用村镇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将产业基础好、信用环境佳、群众认识高、贷款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村、乡(镇),优先创建为信用村、信用乡(镇),到2020年末力争创建信用村8103个、信用乡镇676个。

  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大联保贷款,落实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增加信贷规模、执行优惠利率等激励政策,有效提高农户授信面和用信比,2020年使农户授信面达到90%以上,农户贷款面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与地方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行政管理优势,银政合作共同做好信贷资料收集、入户调查、贷后管理等工作,大力倡导“人人讲诚信、人人重诚信”,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持续做好送金融知识下乡入村活动,主动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建设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甘肃省农合机构现有83家县域法人机构、2273家营业网点、10701个便民金融服务点,覆盖全省85.8%的行政村和89.9%的农牧民。

  今后要以加快“智慧网点”建设为主方向,应用最前沿的智能设备、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技术,加快推进网点智能化升级,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自助化、智能化金融服务。

  加强便民金融服务点建设,优化“三农”终端和惠农终端服务功能,推广“普惠金融共享家园”移动服务平台,加快拓展快捷支付渠道,有效完善线上线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覆盖,让村民“人不出村”办理柜台业务、“足不出户”办理网上业务。

  依托飞天“福农卡”和电子商务,推广新一代“背包银行”,开展上门服务。加快推出网上申贷平台,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升客户申贷效率和服务体验。

  进一步完善“一册明一折通”服务功能,积极为农村社保、医疗、财政惠农、生活缴费等提供支付结算通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