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信社系统四大新动能——
解密常山模式:红马甲背后是什么?

□ 张永乐

    编者按  近两个月来,中华合作时报首席研究员张永乐,在相关省、市农信社系统内部交流和公开讲座中,发表了针对农信社系统转型发展“三大模式”的解析。现将其中涉及“常山模式”的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如下,作为“永乐深讲”第五篇,供业界参考。其中所涉及的个别经营数据,在编辑时作了更新。

    向大家汇报一下常山模式。

    常山模式,源自浙江常山农商银行,是董事长余荣华亲手开创的一条转型发展新路。这条新路,以“红马甲”为鲜明标志,以“邻居银行”为显著特征,以回归定位下沉扎根、“只做小,不做大;只做实,不做虚;只做土,不做洋”为根本遵循。而今,常山模式逐渐知名,但其背后隐藏的“机密”——农信社系统转型发展四大新动能,仍鲜为人知。

    这些新动能,如果分开看,并非常山模式独有,但像余荣华这样自觉、系统运用并在逆境中潜移默化、迅速卓有成效十分鲜见。以下是我两年来,从管理创新层面,对常山模式跟踪调查后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既是对常山模式特殊性的概括,也是对业界领导者普适性的建言。这对转型期的农信社系统,甚至对成长中的常山模式本身,或将有所补益。

    一、分层打开常山模式

    观察常山模式,可分为三层:表象层、中间层、核心层。表象层即红马甲、邻居银行;中间层即背景、文化;核心层即新动能。

    背景:被忽视的起点

    常山农商银行位于浙江西部山区小县。2015年,余荣华到任不久(当时还未改制),旧账风险大量暴露,被列为浙江省农信社系统“四大高风险行社”之一,综合排名在全省21家条件相当行社中倒数第三位。2017年,跃升至21家行社第一名、“考核一级单位”,普惠签约率、五级不良贷款率降幅、实际不良贷款率降幅等多项重要指标,位居全省农信社系统第一。凭借常山模式,常山农商银行一举化险脱困,稳固扎根当地,成功打响品牌,顺利完成改制,成为全省标兵。

    文化:隐藏的脉络

    借鉴常山模式,重在看懂文化,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认清其文化本质,“以内生文化扎根县域,双品牌带动”;二是把握其文化脉络,“绝地反击——暖银行——正向激励——快乐制胜”。这是关键。

    核心:新动能

    常山模式的核心,是从管理创新中开掘出新动能。这些新动能,成功解决了转型发展中传统管理方式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推动常山农商银行跨越式发展。借鉴常山模式,重在激发新动能,否则,必定似是而非。这是根本。

    多地兴起的“红马甲热”,大多带有转型过程中的急功近利,不求深解,学的人多,成的人少。大家往往止于表象,简单地认为,只要穿上类似的红马甲进村入户、只要打出类似的邻居牌做民生金融,就能复制其成功,这是不现实的。热情过后,问题正在暴露。最近,几位董事长、理事长就直接跟我讲:“老余搞得好,我们好像学得不太对,感觉动力不足,越来越难推。”

    为什么动力不足?问题出在哪里?持续动力从哪里来?红马甲背后究竟是什么?我一直倡导的常山模式,到底有哪些“独门兵器”?这些疑问,可借助我提出的“转型树”理论,分层探究。

    二、以“转型树”透视常山模式

    “转型树”,与我提出的“农信社系统竞争力模型”一脉相承。简单讲,就是一幅基于“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信社系统转型发展路线图:以定位为基础,以文化为根本,以四大新动能为内核,以领导力为原动力,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树形银行。“转型树”分为三层:象征层、问题层、策略层。

    象征层是一棵树。这是一个生命系统,自下而上,分为根、干、枝、叶四部分。

    问题层是突破点。与象征层对应,标明当前转型发展中管理者面临的四大痛点——

    一是树根与“根”对应:怎样解决定位纠偏问题,确保大树长对地方不偏移?二是树干与“心”对应:怎样解决团队心态问题,确保树干健康向上不扭曲?三是树枝与“人”对应:怎样解决自我驱动问题,确保树枝有力撑开不萎缩?四是树叶与“事”对应:怎样解决顶层设计问题,确保树叶层层递进不衰落?解决好这些问题,自然根深、干直、枝繁、叶茂。至于花果,则是诸要素良性互动后的水到渠成。

    策略层是新动能。与问题层对应,针对四大痛点,给出解决方案:以“文化力”定位纠偏,实现业务下沉扎根;以“同心力”同频共振,实现团队上下一心;以“众筹化”激活个体,实现员工自我驱动;以“升维化”统观全局,实现完善顶层设计。其中,文化力、同心力、众筹化、升维化,即环环相扣的四大新动能。

    四大新动能,属于领导力范畴,表现为管理创新。对当前农信社系统而言,较之IT应用等业务创新,新动能更为宝贵。因为,领导力才是真正的“发动机”,也是农信社系统最短板。一旦缺乏新动能,业务层面的创新及其运营,往往动力不足,难以持续。常山模式综合运用了四大新动能,呈现出鲜明的常山特征。以下按“转型树”的逻辑顺序,以根、干、枝、叶分述之。

    三、文化力:解决“根”的问题

    目的是真正实现“业务下沉扎根”。

    当前农信社系统,特别是偏离定位、脱农太久的行社,怎样快速向“三农”归位、扎根,得到社会认同?这是很多行社“一把手”仍然感到头疼的难题。常山模式的做法是从文化抓起,以“邻居银行”“红马甲”重塑企业文化,统一思想,规范行为,以文化力消解归位扎根所面临的种种阻力。尤为可贵的是,这种文化是内生的,是余荣华率领团队精心培育出来的,而不是盲目“拼凑文化”,或是花钱从文化公司那里“买来”——实践一再证明,那些拼凑的、买来的“文化”,几乎全是水上浮萍,毫无生命力。常山模式的内生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每个要素都努力做到理念与行为协同,虚实结合、实至名归,最终孵化出相辅相成的“双品牌”:邻居银行、红马甲。这是常山模式的最显著特征。

    (一)邻居银行 

    余荣华初到常山时,首先打出的就是“邻居”牌:建设邻居银行,以此扭转“做大、做虚、做洋”倾向,修正服务观念,唤醒员工“一懂两爱”情怀——先统一思想,从思想上回归“做小、做实、做土”;再落实行动,全员进村入户,服务“三农”。

    乡土文化中的“邻居”二字,包含了“熟悉”“近便”“热情”“可信赖”“相互关爱”“远亲不如近邻”等丰富含义,具有天然的亲和感。但员工面对农户时,这种亲和感已经淡薄。余荣华给我讲过一段往事,当时他在另一家行社任职,到乡下察看农保发放情况,发现人很多,网点很拥挤,年纪大的村民反应迟钝,年轻柜员就心烦气躁,态度很不友好。他马上提醒员工,请善待父老乡亲,并由此深入思考: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农户?最终决定,“像对待邻居那样对待农户”“像对待邻居那样对待所有客户”。因为“顾客就是上帝”“客户就是衣食父母”等空洞口号已经很难引发共鸣。“邻居”二字虽然普通,却实实在在,通俗易懂,有情感基础。正如所料,这一理念,很快缩短了员工与客户特别是与农户间的距离,得到广泛认同。

    邻居银行落地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言行一致。常山农商银行围绕“便捷、互动、贴心、黏合”,首先把该行人格化为常山人的邻居,尽所能帮助左邻右舍,推进民生金融、普惠金融。为增加外勤人手,与邻居们密切互动,在全行总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他们将中后台人员、柜员、客户经理人数占比调整到1:1:1。在这个山区小县,2017年,常山农商银行新增农户贷款3913户6.38亿元;到2018年上半年,基础业务入村率已经达到71.7%,半年内进村举办“好邻居·金融夜校”280场,惠及19万百姓。邻居不仅仅是农户,而是当地所有城乡居民,包括政府部门,只要他们有需求、有难题,邻居银行都会在依法合规基础上快速反应,热情相助。常山县政府曾专门给浙江省联社写《感谢信》,感谢常山农商银行“为推进常山县危旧房治理改造、五水共治、抗洪救灾、创国卫等工作作出的巨大贡献”。可见,邻居银行已经和邻居们水乳交融。这与个别行社空喊口号、言行不一,形成鲜明对照。

    (二)红马甲 

    红马甲,作为“战略性标志物”,与邻居银行一起,形成互动的“双品牌”,展开“两翼”,带动常山农商银行腾飞。

    红马甲队伍,以“帮忙最快捷、服务零距离”为准则,以“关爱、担当、合作、成长”为精神,以“我帮忙、我愿意”为使命,坚持带着责任做银行的事、带着情怀做百姓的事,立足当地并向外辐射,开展义工、帮扶、金融夜校等各类服务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常山农商银行最初穿上红马甲,只是参与公益活动时,对公益志愿者的简单模仿。因为在公众印象里,做公益穿红马甲,理所当然,红马甲的公益色彩已经符号化了。常山模式创建者很快意识到,红马甲是一种深厚情感的表达,其符号含义——“公益”“规范”“热情”“关爱”“可信赖”,与邻居银行文化特征高度统一。于是,通过在红马甲上加印醒目的邻居银行LOGO和二维码、规范制作、规范穿着、规范言行、加快下乡支农敬老助学等,使红马甲与邻居银行强相关、与支农支小支微强相关、与公益性强相关,迅速树起品牌。

    实践证明,红马甲这一醒目标志物,一下把邻居银行“点亮了”。在农村,在城镇,红马甲星火燎原,人气旺盛,常山农商银行因之成为当地13家银行“最耀眼的明星”。

    红马甲落地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形神兼备。红马甲是业务和公益的结合体。马甲是“形”,公益是“神”,文化是“根”。推广红马甲,应注意三点:

    一是四位一体。物、人、行(银行)、理念和谐统一,牢固绑定,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不能离散错位。只要穿上红马甲,就必须用心落实邻居银行理念。

    二是义利并举。兼顾红马甲“公益”特性、邻居银行“银行”本质有义有利,不能顾此失彼。

    三是标准化。红马甲的制作和使用,一定要执行统一的标准。

    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不是在穿马甲,而是在树品牌。品牌从属于文化,两者相辅相成。邻居银行、红马甲“双品牌”的确立,是常山模式文化力的重要体现。换言之,品牌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没有品牌意识的文化,那不叫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品牌,那也不叫品牌。

    四、同心力:解决“心”的问题

    目的是真正实现“团队上下一心”。

    转型期间,行社“一把手”几乎无一例外面临“三心二力”挤压——“三心”,是指监管层一心一意“降风险”“不低于”,股东心里想利润,员工心里想待遇;所谓“二力”,是指来自内、外两方面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压力。“三心二力”,就像五块铁板,把行社“一把手”挤压在其中,不在其位,不知其艰难。重压之下,有些同行乱了阵脚。为应对“三心二力”,要么有病乱投医,造成经营管理上的混乱和新风险;要么以压力应对压力,把重担转移给员工,向下层层施压,造成员工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疲于自顾,貌合神离。这极有可能演变成一种“新常态”:即使行社定位和理念正确,团队心态也会发生扭曲。怎样避免和破解这种扭曲力?常山模式的做法是:“不硬压任务”,从人心抓起,以同心力化解扭曲力,激发新活力,形成同心同德、阳光向上的团队氛围,从根本上持续提升绩效。“一把手”感召和凝聚人心的能力就是同心力。我在“农信社系统竞争力模型”中,把同心力列为领导者的核心能力——组织单元中的每一个人都抽象为同一平面中的圆,按职责和能力大小,每个圆直径不同,“一把手”直径最长。扭曲力主导的组织单元中,这些圆杂乱分布,所有圆心几乎没有重叠,或是按“山头”重叠为几组;同心力主导的组织单元中,一切小圆都被最大圆吸引,直至以最大圆的圆心为圆心,结为同心圆。怎样培育同心力?常山模式中的“暖银行”“正向激励”“快乐制胜”,是同心力的重要源泉。

    (一)暖银行 

    常山模式的底色是“温暖”。我把常山农商银行称为暖银行,根本原因在此。“暖”,恰恰是余荣华的精神特质,业内朋友曾称他“暖男”。他把这种“暖”,渗透到日常经营管理中,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能以柔化之。常山模式中的暖银行,有三个基本特点:

    1.尊重、平等。“一把手”对员工的尊重和平等对待,是同心力的重要基础。常山农商银行员工都能明显感到余荣华对他们的尊重,并因此感奋。他们私下跟我讲:“我就感觉在他面前,我和他平等,没什么压力。他真是不一样,从内心尊重你,尊重你的意见。”“人和事分开。事不对就直接点出来。先进也好,后进也好,对人,他从来都是尊重你。”

    2.公开、公正。这是保证团队健康成长和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因素。常山农商银行可谓是一股清流。以内部公开竞聘为例,我暗中做过比对,有的行社把规则摆在桌面上,但在桌面之下,隐藏着强烈的主观因素;常山农商银行却努力排除各种干扰,是我观察范围内“最干净”的行社之一。

    3.实事求是、言语实在。言语实在,主要针对“一把手”而言,和员工交流,要发自内心,立场鲜明。这一点,对员工心态和团队本身的成长,影响至深,却往往被忽视。

    同心力强大的领导,话风一定是实在的。举个余荣华的小例子,改制前,他在内部竞聘动员会上的讲话,一如既往地立场鲜明、简洁实在。其中有这么一段:“如果大家对你平时的工作评价不高、自身的工作业绩又差,即使再托人、再找关系,联社党委也不敢用你、提拔你,也无法向组织交待。所以,请大家不要找来找去,给我们领导也减少一些无谓的压力。我一直以来也反对找关系、送礼,所以,请大家这段时间也不要来我家。”三言两语,员工放心。员工也一样,言语和文字尽量简明、实在。

    (二)正向激励 

    正向激励,重在以精神力量从正面引导,而不是“发扬老传统”,不断地强化物质力量,拿钱说事,奖钱罚钱。目前,以单纯依赖绩效考核为重要特征的物质化管理,其离心作用,正在各地悄然加快发生。这一点,我在《警惕十大误区: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中有所阐述。各行社能否统筹兼顾精神化和物质化两种管理手段,尽量降低甚至避免“物质化”管理带来的副作用?这取决于“一把手”的理念和方法。常山模式中的两个小方法,简单有效:

    1.点赞 。常山农商银行有个红马甲微信群,员工都在其中。刚提出红马甲下乡时,很多员工并不情愿。对此,余荣华没有强制员工必须执行,不批评,不罚款,而是提醒大家“就当出去玩”,并欢迎员工在群里晒晒红马甲下乡照片。年轻人喜欢新鲜事,一下乡就在群里、朋友圈里发自拍。只要有人发照片,余荣华就点赞。几位年轻员工回忆当年,“我一看,董事长点赞了!这个有面子,挺刺激,所以更来劲了。”“董事长给他点赞了,我也能啊,所以斗志昂扬就进村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赞,很快带动全员。

    2.积分制。以红马甲为例,参与相关活动的员工会按规则得到相应的积分,积分按年兑换、清零。兑换的东西不是钱,而是更具精神获得感的荣誉性激励——培训机会、家人享受体检、优先参与年度评优等。事实证明,积分制的效果远远超过金钱奖励。

    (三)快乐制胜 

    这是要害。十多年来,“快乐工作”成了国内流行语。各行各业老总公开谈论管理经验时,几乎都以“快乐工作”的捍卫者自居。但真相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凤毛麟角。但是,当很多董事长、理事长、行长问我,常山模式最能打动我的是哪一点?我马上毫不犹豫地回复:“快乐制胜。”

    快乐制胜的关键,是“一把手”能担当。一位知情的理事长告诉我,余荣华刚到常山时,一看各方面情况,压力不小,当时他就下定决心。他说:“我决不能仅仅依靠绩效考核,把经营上的压力直接压给员工。我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拿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让我的员工带着情怀,快乐地去工作。”这话很关键。因为常山模式正肇因于此。常山农商银行近几年取得的成绩都在此处萌芽,员工所能感受到的快乐也都与此直接相关。

    员工为什么不快乐?主要是背负双重压力,身心俱疲:一是只有层层施压的任务指标,没有层层完善的有效方法,身累;二是只有“团结奋进”之类的空洞口号、表面文章,没有强化同心力的团队氛围,心累。“一把手”不解决这两点,员工凭什么快乐?余荣华不但借助文化力设计了红马甲、邻居银行、“以内生文化扎根县域”的好办法,而且通过与众不同的领导风格,营造出温馨友爱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当发现化解不良压力太大、员工陷入集体性焦虑时,他把其中压力最大的部分(30万元以上不良化解)上收到总行,设置专门的不良处置中心,由中心4名员工、分管副行长、董事长共6人,把压在员工身上最重的担子挑了起来(他挑得最重)。这才使得红马甲们能以“就当出去玩”的心态,相对轻松地进村入企、支农支小支微,打响红马甲和邻居银行两张牌。

    同心力落地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一把手”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常山模式强大同心力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余荣华董事长的个人素养,他的人品和能力,赢得员工的尊重和喜爱,团队因此归于一心。

    此外,必须高度重视精神化管理。统筹兼顾,在物质化管理的绩效考核之上,为精神化管理预留出足够空间。不少董事长、行长私下向我打听常山模式细节,例如:红马甲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这在绩效考核系统里怎样定价计酬?其实,在常山模式中,这些事属于精神化管理范畴,跟钱没什么关系。两年来,我观察过200多家行社,发现个别行社同心力问题比较严重,表面和气,背地里“一把手”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距离很远,三五成群,互不理解,相互埋怨。于是,“一把手”不得不更加依赖物质化管理,恨不能把员工一切行为全都纳入量化考核,结果,“人人自扫门前雪,谁管他人瓦上霜”,同心力越来越弱。

    五、众筹化:解决“人”的问题

    目的是真正实现“员工自我驱动”。

    多年前,外部环境形势大好,互联网时代新的管理思维还在萌芽,员工积极性被领导的权力和物质化管理驱动,“胡萝卜+大棒”几乎解决一切问题。但在当前共克时艰的转型期,互联网时代管理新思维已经渗透业内,物质化管理越来越力不从心。怎样激发员工自我驱动,成为管理上的难题。“难”,直接原因是员工自我驱动力弱化,本质上,问题仍然出在“一把手”——没有激发出新动能。余荣华通过“众筹化”,解决了员工自我驱动难题。众筹化,即在逐步优化的组织结构之上,将互联网时代的众筹方式,引入日常管理,基于文化力和同心力,实现共同目标感召下的员工自动自发自我驱动。互联网中的众筹行为,包含三个要件:开放式的平台、发起人和事项、参与者。常山模式中的众筹化,与此相应,也包含三个要素:

    (一)平台开放 

    常山农商银行正在成为开放式大平台,员工被共同的目标吸引,加快融入其中,竭其力,建其功。开放的过程,就是员工接受感召、自我驱动的过程。余荣华曾说:“我的心态是开放的,希望员工的心态也是开放的。因为大家本来就是一起做事,每件事都是大家的事,每个人都要主动出力。”为充分激发员工“动力”,他甚至买来很多关于合伙制的图书,与员工分享,共同研究“新合伙制”,并以此启发他们:常山农商银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此之上,每个人都将是真正平等的合作伙伴,大家群策群力,一个目标一条心,一起打拼一定赢。

    丰收驿站(金融便民服务站)认领制度,就带有“平台开放”特征。为做实“三农”服务,几年前,余荣华在浙江省内率先提出“村级金融”,调任常山后,设立“村级金融事业部”,与红马甲、邻居银行相协同,加速业务重心下沉。丰收驿站覆盖农村,是村级金融重要服务载体,由基层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运营维护。但在常山模式中,丰收驿站这一相对封闭的条线被彻底“开放”了,实行全行四个层面叠加认领:属地员工对口认领、辖区客户经理认领、辖区综合柜员认领、总行联系部室人员认领。通过认领,再加上“周二下村日”制度,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普通员工,包括前中后台,常山农商银行所有人都和丰收驿站建设直接相关。于是,丰收驿站变成了所有人的事,主动认领的众筹化方式,也增强了员工自我驱动力。

    (二)年轻化 

    众筹化需要热情和主动性。年轻人有活力,有激情,最容易“激活”。因此,对众筹化而言,员工队伍年轻化,特别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十分关键。这方面,常山农商银行通过传帮带和公平竞争,为优秀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35岁及以下中层干部占比,已经位居浙江省农信社系统第一名。我和常山农商银行很多员工交谈,往往第一印象就是年轻有为。他们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强劲、持久,甚至不需外在的力量再去“推一下”。

    (三)信任 

    没有信任,就没有众筹化。信任,首先来自“一把手”。用余荣华董事长的话讲,就是:“我相信我的员工能做好。”领导信任,是员工自我驱动力的重要保障。当然,信任是有前提的。如果没有文化力、同心力作为基础,领导者盲目地当甩手掌柜,那样的“信任”就成了未经训练的走钢丝。众筹化落地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一把手”把员工视为事业上的“合伙人”。常山模式中,“合伙人”意识、合作共赢理念,正在激发出源源不断的自我驱动力。员工不仅在自己的“小格子”里奋发向上,而且在全行这个“大平台”上踊跃有为:“我们一起努力!”

    六、升维化:解决“事”的问题

    目的是真正实现“做好顶层设计”。

    当前,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剧烈冲击,管理中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骤增,各行社“一把手”顶层设计能力正面临空前考验,对工作事项,特别是战略性事务的总体布局,成为薄弱环节,“以事促人”的好传统,也往往因此难以发挥作用。常山模式利用升维化避免了类似问题。“升维”,就是提升维度,不仅在二维平面上把事设计好、做好,还要在更高维度拓展空间,长远布局。我曾问余荣华怎样才能当好董事长?他回答了四点,其中一点印象深刻:“系统化地设计事,让员工有事做。”言语朴实,意味深长。他说的“事”,具有升维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拓展和完善工作面 

    围绕工作目标,调动人力物力在同一工作面推进,这是业界普遍采用的做法。例如,按业务条线向前或同时向周边伸展相关事项,以事推事,同维度递进。区别在于,有的行社脉络清晰,结构完善,相互勾连,形成合力;有的则往往单兵突进,结构松散,缺少配合。常山模式中的每一项主要工作,都能在工作面上发现完善的“路线图”。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拎出一条类似“下沉扎根-邻居银行-红马甲-金融夜校-周二下村日”的线路,所有“点”和“线”,都围绕核心目标,不断丰富完善,拓展成一张细密的“工作网”。

    常山模式的工作面中,有七个关键节点,即“七个一”:一个邻居品牌、一件红马甲、一家丰收驿站、一堂金融夜校、一项信贷方针、一张网格、一张邻居卡。这“七个一”,以独创的一个邻居品牌、一件红马甲为引领,融入了浙江省农信社系统的经验精华,如省联社提出的一项信贷方针(只做小,不做大;只做实,不做虚;只做土,不做洋)。每个“一”的背后,都对应着详细的落实步骤、行为准则、精神化激励措施、物质化考核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最近,“七个一”又有拓展,正在变为“九个一”——增加了“一家慈善基金会”“一个红马甲俱乐部”。其中,2018年8月13日由常山农商银行注册成立的“浙江好邻居慈善基金会”,已经开始运作。

    工作面的拓展和完善,永无止境。

    (二)立体升华 

    仅有工作“面”还不够,必须构建更高维度的工作“体”:向另一个维度即社会认同攀升,由此把工作面中的某些“事”,升华为真正的品牌,以此牵引整个行社由平面成为立体,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站”起来。常山农商银行“邻居银行”“红马甲”双品牌的初步确立,以及“公益慈善”牌的亮相,意味着他们在立体升华方面,已经赢得阶段性成功。

    升维化落地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创建品牌。只有打造出品牌,才意味着升维成功。否则,仍将置身于平面中。在一定程度上,创建品牌是最大的顶层设计。只有品牌的创建、维护、提升,才能让所有员工保持清晰的方向感,以及持续“有事做”的新鲜感。有位董事长考察常山模式之前,先和我沟通,提出一点疑虑:下达经营指标才能让员工有事做,品牌能行吗?对此,我谈了三点:一是用经营指标调动员工属于传统的压力工作法,这是必要的。用品牌建设调动员工属于管理创新中的快乐工作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任务指标,员工感觉不到太多压力,心态相对轻松,甚至带着“玩”的心态做品牌,结果品牌、业绩双丰收。常山模式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二是品牌建设也有指标,与经营相融合。例如,针对邻居银行品牌,常山农商银行不但制定三年工作目标,还设立“品牌响应指数”,分为四大类25小项,每一项都与具体业务紧密结合。三是借鉴常山模式解决“事”的问题。“让员工有事做”,一定要统观常山模式全貌,文化力、同心力、众筹化、升维化,缺一不可。

    由工作面升维到品牌,属于质的飞跃。未来,银行业可能不需要“场所”,甚至不需要太多员工,但一定更加需要品牌。

    结语

    常山模式,仍在成长中,并非尽善尽美。但其成功探索,为农信社系统转型发展,拓宽了想象空间。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体,学习借鉴,必须深入核心层,用心体会。

    同时,常山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时期内外部环境,以及余荣华本人的个人素养、精神面貌、处事风格、领导力紧密相关,很难完全复制。但其中蕴含的四大新动能,各行社都可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新时代需要新动能。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面向未来,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时代变了。你的旧船票,登不上新客船。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