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显示,2018年度,尽管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2.37%,但需求大幅扩张,全球棉花产不足需,供求关系进一步走向平衡,中国缺口再度收窄。而中美贸易摩擦令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尽管由于国家储备棉大规模出库红利不断释放及国内外经济不断地升温,推动了我国棉花及纺织经济运行显著回暖,但随着2017棉花年度后期外部经贸环境发生的较大改变,全球棉花纺织及服装产业链将进入新的调整阶段。鉴于国储棉库存已降至合理水平,三年来支撑中国乃至全球棉花纺织产业运行的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均世易时移。
贸易摩擦升级、国际资金成本提高、流动性收紧以及国内外棉花市场基本面变迁等影响市场的各种因素,在2018年度棉花市场运行中将轮番上演,我们已经步入一个极不寻常的棉花年度。下一阶段,我国棉花纺织经济运行面临着逆风与考验。
全球棉花市场供求关系走向平衡
中国棉花产需缺口收窄
2018年度,全球棉花产量略有下降,消费增加,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超百万吨,改变了2017年度生产大于需求的局面。
根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发布的报告,2018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下降至2655.6万吨,比上个年度减产1.2%;消费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785.6万吨,比上个年度增加3.8%,增速较上年放缓2.29个百分点;产需格局发生逆转,产不足需达到130万吨,而2017年度则是产大于需;年度期末库存消费比下降至2011年度以来的低点为60.55%,比上个年度下降7.44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9月份发布的报告,2018年度,中国棉花产量比2017年度增加约16万吨,达到628.3万吨;消费量比2017年度下降约36万吨,为811.9万吨;产需缺口由234.9万吨收窄至183.6万吨。随着外棉进口配额放宽,国内棉花供求水平相对平稳。2018年度,中国期末库存消费比预计为80%,比2017年度扩大2个百分点;按照这一口径测算,中国以外库存消费比较2017年度下降2.6个百分点。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
产业链“多米诺”效应显现
2018年4月初,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了中国针对美国的反制措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包括未梳棉花。6月初,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中储棉花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冯梦晓认为:“鉴于美棉在国际棉花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价格形成机制看,外棉价格及进口格局将面临‘削峰填谷’的变化。相比之下,却有利于外纱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今年8月份以来,土耳其、阿根廷、印尼等各国汇率波动显著,部分时段外纱价格优势降低。尽管如此,外纱进口量仍明显增加。2018年5-8月,外纱月度平均进口量达到20.25万吨,同比增加5.42%,而上年同期则为同比下降10.66%。
就纺纱环节而言,2017年度纺纱企业效益较好,纱棉价差绝大多数时段高于7500元/吨,年度后期随着棉价下行,纱价下滑相对有限,纺织企业利差扩大至8000元/吨左右,为近年来较高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9%,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3.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1.8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以下三个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一是三年来国储棉大规模的轮出,使得广大纺纱企业用棉成本明显下降,效益提升,优势不断积累,企业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也渐提高;二是由于棉花产业供给政策的调整:国储棉轮出延至9月底,同时又增发了外棉的进口配额;三是由于某些国家的汇率明显贬值的助力。”冯梦晓说。
同时,为规避贸易摩擦所增加的关税成本,出现部分企业抢先出口的情况。2018年1-8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814亿美元,同比增长3.38%,增速较上年同期增加2.58个百分点。
配额预计将达206万吨
棉纺产业或将重新定位产业坐标
近3年来,我国的棉花缺口均在250万吨左右,据业内人士估算,明年市场若无较大波动,明年我国的棉花缺口仍在250万吨左右。在当前储备棉去库存已到一个合理水平的情况下,我国明年的棉花用度缺口基本靠进口来弥补,配额数量及方式或面临较大调整。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的最新预测,本年度中国棉花进口量将由上年度的123万吨扩大到206万吨。从海关统计的数据来看,2018年7、8月我国进口棉花数量分别达到14万吨、1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53.9%、91%。
目前,棉花配额问题已成为棉纺企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业界相关专家认为,要做好棉花配额工作,企业诚信申报是基础。他还表示,棉花进口管理要以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原则,要考虑上下游的关系,既可以满足企业的用棉需求,降低用棉成本,增强纺企竞争力,也要保障新疆棉农的利益。未来棉花进口管理的方案或会减少政府干预,把自主权交给企业。他希望国家相关部门也能尽早出台合理方案。
另外,关于美棉加征关税的影响,业界人士表示,我国进口美棉数量占比第一,2017年占比超过40%。加征25%关税后将大幅增加用棉成本,棉纺企业一方面将寻找其他进口源代替美棉,无污染的澳棉和巴西棉比较可能取代美棉;另一方面,我国棉纺企业将面临产品结构调整,加大非棉纤维的应用开发,这对非棉纤维来说,也许是一次意外的机遇。
新形势下,2018年我国三次降低进口关税纺织品平均税率,今年11月1日起由11.5%降至8.4%。服装鞋帽等进口关税平均税率,7月1日由15.9%降至7.1%。原产于孟加拉国、印度、老挝、韩国、斯里兰卡的进口货物适用《〈亚洲-太平洋贸易协定〉第二修正案》协定税率,纺织品加入降税清单。7月1日起,进口原产于孟加拉国、印度、老挝、韩国、斯里兰卡的供零售用纯棉纱线协定税率为5%,均较此前最惠国税率6%下降1%。
“上述关税政策的新举措,一方面有利于将国民的消费红利留在国内,同时,降低了中国企业的采购成本。新形势下,这将有助于强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终端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为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进一步攀登争取更多时间。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制造业不同环节的企业,特别是棉花及纺织产业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调整,产业各方需要从发展战略层面,重新定位产业坐标。”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