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执政党的永恒命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地区下辖的16个行政村中,目前有未拆迁村5个,拆迁已回迁村9个,拆迁未回迁村2个。在多年来的发展中,地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内社会治理层面的短板日益凸显,特别是村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与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在差距,与区域整体发展不相匹配,现有村“两委”干部普遍存在干部年龄老化、干劲退化、能力弱化等突出问题,村级党支部和村委会不能及时、有效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为此,后沙峪地区党委以加强村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村级干部素质和村级社会治理能力。
以深化全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契机,后沙峪地区党委将村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努力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全面建强村务工作者队伍。
需求导向,强化村务工作者队伍顶层设计。对区域内现有村“两委”干部供给能力、城市化进程中未来村庄治理和“村转居”治理对村务工作者的要求进行深度调研,按照党委统筹、村居协同、问题导向、依法聘用、合理使用、共谋发展的“六原则”确保村务工作者管理体系的正确发展方向。构建了村务工作者素质能力模型,并按照胜任力要求,合理制定村务工作者队伍人力资源规划。计划用2—3年的时间,参照《城市居委会组织法》工作人员设置标准核定村务工作者职数,参照《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设置村务工作者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为有效实现城乡融合,有效衔接做好队伍保障。
问题导向,创新村务工作者队伍选聘机制。针对现有村庄存在方式和村民生活中关注关心的问题以及现有村务工作者能力情况,地区党委按照“补充人力、补充智力、补充能力、补充活力”的原则,逐步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村务工作者。目前,圆满完成第一批招聘人员录用工作。已经从报名的120名人员中,通过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选聘16名村务工作者到岗工作。拓宽了村务工作者的筛选范围,达到了优中选优、带动示范的作用。招聘来的村务工作者学历较高、年龄适当、具备经验,经过短期培训,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并能将自身优势与岗位工作紧密结合。工作实效明显,初步达到预期效果。村务工作者入村后,大部分村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工作规范化程度明显增强;部分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逐步由传统村务管理方式向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理念转变;在教育村民、引导村民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村民的自觉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绩效导向,完善村务工作者队伍考核办法。按照“三务公开”基本要求,采取“核定职数、核定标准、核定待遇”的办法对村务工作者实行年度考核,实行“阳光工资”,进一步规范村务工作者待遇公开、透明问题。由地区党委组成考核委员会,每年年终组织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形式分为个人总结、个人述职、群众民主评议、考核委员会评定等次四部分。村务工作者参加村干部的考核评议,考核评议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定的依据之一,并作为续聘、解聘、奖惩的主要依据。同时,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村务工作者,给予适当奖励。
发展导向,重视村务工作者队伍职业发展。一是注重组织培养。做好村务工作者中党员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符合条件的应及时发展入党。村务工作者申请入党时应向所工作的村党组织申请,并由村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办理。二是强化实践锻炼。注重加强对村务工作者的实践培养锻炼,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村务工作者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两委”成员或村群团组织负责人。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按计划对村务工作者进行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村务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设村务工作者培训班或有计划安排参加各类班次学习,适时组织村务工作者到机关学习锻炼。推行“菜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村务工作者设计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包括时事政治、基层党组织建设、市情区情、农村土地政策、农村资产管理、农村工作常用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专题。实现按需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果导向,构建村务工作者队伍发展模式。采取多方调研明需求、集体研究定制度、公开招聘选人才、精细管理高标准、发挥作用见实效、严格考核促发展“六步法”构建科学的村务工作者的合理运行模式。确保村务工作者选的出、用的好、留得住,地区党委建立起村务工作者工作机制,即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薪酬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六机制”,确保村务工作者管理体系良性运转,持续运行。
后沙峪地区党委加强村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村级干部素质和村级社会治理能力的启示和思考:一是抓好选拔培养是建设高素质村务工作者队伍的重要前提。从社会领域公开招聘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且愿意在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能够进一步拓宽农村选人用人渠道,解决了当前“瘸子里拔将军”的窘境,确保各类优秀人才选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从而不断优化村务工作者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使农村干部队伍梯次发展、后继有人。二是抓好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村务工作者队伍的重要途径。教育培训是提升素质、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对村务工作者的教育和培养,能够更好地让他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提出的新要求,使广大村务工作者进一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新知识、开阔新视野、理清新思路,为基层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三是抓好激励保障是建设高素质村务工作者队伍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善于运用经济、政治激励的杠杆引导好、调动好村务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切实增强工作吸引力,更好地将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村务工作者队伍中来,调动和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村务工作者在基层工作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