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畜产品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其中,牦牛绒由于其独特的资源特性、重要的经济价值,成为了我国畜产业的新兴特色产业。经过几十年来的迅猛发展,我国牦牛绒产业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行业规模开始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产品由常规大众化向精品特色化转变,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产业呈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牦牛是高山草原上特有的耐寒畜种,被誉为“高原之舟”,一般生活在海拔3000米至6000米的高寒阴湿地带。据原国家农业部网站数据显示,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约有牦牛1400 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0%以上,其中,分布于青海约470万头,西藏约415万头,四川约397.1万头,甘肃约112万头,新疆约25万头,云南约5万头。
合理开发利用畜产资源
牦牛绒是特种动物纤维,是可以与山羊绒相媲美的高档纺织原料,普遍长度在35毫米至45毫米之间,细度在17微米左右。其手感滑糯柔软,髓毛少,强度高,弹性好,保暖性强。尤其重要的是,由于牦牛是食草性动物,且只吃草不吃草根,并不破坏植被,因此,牦牛绒的开发既经济又环保。
“牦牛绒的保暖性、韧性和纤维强力都高于其他绒毛纤维。”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工学博士夏兆鹏说,“牦牛绒特殊的纤维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防潮御寒和保暖特性, 经检测其保暖性约为59.6%。但值得注意的是,牦牛绒纤维对酸和碱的反应较为敏感,即使在较低温度和较低浓度条件下, 纤维损伤也较严重。因此,牦牛绒产品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接触碱类物质和高浓度的酸性物质。”
牦牛每年采毛一次,全年产毛绒量约2100吨。2015年,从牧民手里直接收购牦牛绒的价格是36元/公斤,截至目前,收购价格已上涨到105元/公斤,由于其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服装生产领域。据了解,现有技术可以将牦牛绒含粗从5%-10%降低到1%以内,并使牦牛绒摆脱了单一的深棕颜色,如今样色已达上百种,常见的产品有牦牛绒纱、牦牛绒线、牦牛绒衫、牦牛绒裤、牦牛绒面料和大衣,远红外纤维混纺等。在高新技术支持下,牦牛绒制品迈出了轻薄化、色彩多样化这一革命性的步伐,并成为继羊绒之后的又一种高档纺织原料,部分产品甚至具有医疗保健功能。
夏兆鹏表示,目前开发的高档牦牛绒制品,是提高牦牛绒制品的出口创汇能力,是合理开发利用畜产资源,也是促进我国畜产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牦牛绒的研究方向可分为7类,分别是深色牦牛绒的脱色技术研究、牦牛绒细化技术研究、牦牛绒(纯纺)高支纺纱技术研究、牦牛绒高档面料后整理技术研究、牦牛绒面料性能测试及品牌对接、牦牛绒系列产品的标准制定以及新型牦牛品种的育种研究。
提高牦牛绒制品生产水平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单表示,我国牦牛绒产业发展将会面临不少挑战。“青藏高原草畜平衡一直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威胁,生态保护压力巨大,牦牛绒品质存在下降的风险,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矛盾。”朱单说,“近年的大政方针,如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科技扶贫,‘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赋予了在新的思想高度破解保护与发展困局的历史机遇,牦牛绒产业即是一项重要抓手。我们要保护与挖掘牦牛绒战略资源,强化科技支撑,构建青藏高原牦牛绒时空分布格局的模拟预测平台,开发以牦牛绒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基因改良技术,建设产业融合示范基地,与国际同行加强沟通联络,优势互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县长曲多表示,2017年石渠县曾成功举办“引进尼泊尔技术提升牧区牦牛绒加工技能培训”,切实推动了藏区牦牛绒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了外来技术的吸收、转化与人才的本土化,为石渠县牦牛线加工业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和人才储备,也为中尼双方相关企业和技术团队搭建了交流协作的有效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以企业开发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采取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纺织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从原线分级标准构建、开松分杭技术引进、高端产品研发、特色地域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借鉴、吸收外来技术,有效促进‘资源、产业、生计、生态’的融合发展。”曲多说。
众所周知,我国是牦牛绒产业大国、加工大国和消费大国,但并不是强国。与国外相比,其差距主要表现在绒毛质量差异大、价格差距大等方面,不能满足产业、市场的需求。此外,牦牛绒标准化工作存在严重滞后,导致行业鱼龙混杂,绒毛质量得不到保证,制约了牦牛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牦牛饲养区域跨度大且极度分散,部分省份仍采取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数据整合困难,导致行业信息收集不准确。
业内人士呼吁,为了促进我国牦牛绒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第一要积极引导行业转型、产业升级,保障企业稳定的原料来源和牧民畅通的销售渠道,让牧民最大限度地分享牦牛绒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第二要借助政府宏观政策导向、协会引导示范,促进更多中小型牧民企业发挥强项,分工合作,合作共盈。第三要快速推动牦牛养殖整体规范化体系建设,促进牦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第四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促进牦牛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从品种改良等方面建立更加合理的相关标准,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改善养殖环境,促进牦牛绒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五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牦牛绒产品开发、生产水平。
(畜 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