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赶集出摊,许多人都会觉得这是小商小贩的营生。殊不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江苏省赣榆县沙河镇殷庄供销合作社,也经常组织职工外出赶会。如果说小商小贩们的赶集出摊是零星的“游击战”,那么供销合作社组织的职工外出赶会,就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兵团作战”了。
由于殷庄供销合作社规模不大,地理位置又比较偏僻,全年商品销售额仅几百万元,在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中一直排名中下游。为了甩掉“小社”的帽子,单位领导便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发动职工走出柜台和营业室,拉着商品去外地赶会。开始是到临近的乡镇去赶集出摊,继而发展到邻县。尝到甜头以后,就利用供销合作社仅有的两辆货车,跑到省外的一些大集镇去赶会。赶会的日期也从春季、秋季,发展到一年四季。有时一次外出行程要上千公里,往返需要数十日。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外出赶会,首先要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这就需要一个会做饭的跟着一起走。供销合作社就一个炊事员,派谁跟去做饭呢?有人打听到,在供销合作社对面住着一户姓刘的老汉,过去在供销合作社里干过临时工,帮供销合作社养过猪。据说,“文革”时有一年下大雪,供销合作社忙着闹派性,猪圈里的猪一夜之间都跑光了,是老刘顶风冒雪,把猪一头一头地给找了回来。当时还身强力壮的老刘,大雪天为了找猪,在雪地里跌了一跤,摔伤了腿,至今走路还一瘸一拐。得知供销合作社又要把他招回去,跟着赶会的职工去做饭,每月还给40多元的工资,老刘喜不自胜。就这样,一个曾经为供销合作社出过力、流过汗水的老人,又一次成为临时工。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起,坐在了外出赶会的货车上,一路颠簸着踏上新的征程。
赶会就如行军打仗一样,每到一地,都要安营扎寨。首先是根据当地工商部门临时划给的经营场所,把几块旧篷布和一堆乱木棒搭成一个既能遮风挡雨,又要安全牢固的棚子,然后把带来的商品盘点归类,摆上临时搭建的货架。好不容易安排妥当,又怕带来的商品品种不全,于是还得匆匆赶往当地的大型批发货站,补充一些适销对路的商品。由于长途颠簸,又多是夜间赶路,常常棚子还没有搭完,很多人便已东倒西歪累倒在货架旁。装货的纸板箱往地上一铺,就是最舒适的席子;破旧的帐幔往身上一裹,就是最好的被褥。迷迷糊糊中,听到老刘一声“开饭了”。一个个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一骨碌爬起来,手都顾不上洗,就直奔树荫下的饭场而去。老刘最拿手的是锅贴饼子,菜都是极普通的家常菜,无非是韭菜炒鸡蛋、白菜煮豆腐、土豆烧肉片之类,但对饥肠辘辘的我们来说,每一顿饭都是一场丰盛的大宴。
有一年冬天,我们去山东省郯城县赶会。临行的晚上,由于喝了点酒,加之往车上装货流了不少汗,本来并不觉得冷,装好货后,我们十几个人分坐两车,带队的领导年龄大,自然坐副驾驶的位置,我们青年人就挤在装满商品的货车顶上,一人裹着一床被子出发了。行至半夜,浑身冻得直打战。迷迷糊糊中,我感觉身上被什么重物压着,喘气都有点困难,下意识用手往身上一摸,一条腿正压在我肚子上。原来是紧挨着睡我旁边的同事,也许冻急了,把我的被子跟他的被子扯在了一起。由于路上车子颠簸,竟不知不觉将腿压在了我身上。我不敢动,怕惊醒他,直到天蒙蒙亮抵达目的地后,才如释重负一般获得了自由。
每次赶会回来,我们一个个累得浑身都像散了架似的。但盘点以后,看到有时一个柜组就能卖出价值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商品,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高兴。赶会,不仅为供销合作社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每到一个地方,在全力推销商品的同时,我们也会忙里偷闲,跑到当地的名胜景点游览片刻或走访一下当地的居民,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和消费习惯,以便在以后的商品经销中作为参考。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当下,商品交流会、供货会、展销会已成为企业产品营销中的重要手段。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赶会让“坐店等客”的官商习气减弱了不少,给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强劲的活力。至今想起来,仍然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