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10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回乡偶书

□ 山东青州农商银行 张海霞

    似是乡音唤了乳名,从那片深情的土地上传来。即刻从了心,2元钱打一张返乡的车票,那绿色的巴士便载了满身尘土的游子,晃晃悠悠地匀速驶出了热闹的城市,穿过几个别人的村庄,停在了我的村旁。步行二里路,方可进村。

    乡间已非碎石小路,皆是铺了柏油的平坦路面了,这个行走的过程,我是珍视的,那是一步一个脚印回归的过程,由外入进内里,看风云流散、草木变色,看秋色席卷大地。年少时,总是一味地向外走,探求外界的繁华多姿,走了多少年,遇到了多少磕绊,尚没有仰天长笑的功成名就,却常常伴有泣不成声的无可奈何。不可与人说的,便在这返乡的二里路上,钟情了田埂间的庄稼。你看,那连接村庄与村庄之间的成片成片的庄稼地,不远处散落了几位勤劳的农人,踩在云上,俯瞰下来,宜动宜静,他们是勤劳生灵的缩影。秋收已过,那蔚然成林的玉米地早已被器械收割了去,只留下不成器的几颗秸秆,借着晚秋的风,对路人招摇着干枯的叶子,既然你有意要对我倾诉心肠,我就且驻足与你互换心事,成全了彼此。

    用目光锁住那已毫无水分的干枯的玉米叶子。只可轻轻的碰触,你握紧了,它们便别无选择的碎在你的手中,你松手,它们也被碎碎的撒向了来处。是的,它曾经是一颗种子,长成幼苗,嫩黄嫩黄的那种,破土、向生。再长至半米高,一米高,长出宽厚呈墨绿色的叶子,捍卫着存活的所有的意义——金黄色的颗粒饱满且排列有序的果实,洁白色的包衣护佑着她们。秋日里,目之所及的收获,都是大地的馈赠,大自然是最有心的。当然,农作物的长成,并非只有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农人们的匠心凿锤。

    我不认为我的父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小时候家里种了地,也只是父亲作为农民儿子,延续着对土地的敬畏,有地可种,那便不可弃,是要好好耕种的。那些年月,父亲远在舟山群岛的海面上营生,关于土地的操劳便全然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那是1997年夏夜的一场灌溉,母亲记忆里那年夏天是极度干旱的。夜里11点多了,我被母亲唤醒,睡意朦胧的合了衣服,母女二人各手持了一个手电筒,匆匆的赶往了地里去浇灌玉米,集体的大井,每家浇灌的顺序要抽签,无奈抽到了下半夜,当然各家都有抽到下半夜的时候,这对于农民来讲,是一件寻常之事。让我觉得这个夜晚不寻常的是,那年我只有9岁,而我的母亲也是30岁多一点的年纪,月朗星稀的仲夏之夜,方圆几十里的庄稼地里,母亲带了我,被淹没在成片成片的玉米地里。母亲会时不时地喊我一声,给我壮胆,也给自己壮胆。漫漫长夜,我喊了56次,竟不知道恐惧的,喊着喊着,天也就一点点亮了。那是一整个夜晚,我蹲守在大地之上,与庄稼融为一体,而母亲守在距我30米之外的地方,守着她的女儿和口粮。现在提起此事,母亲说:“要是现在,就是那地不要了,也不会带你去……”时代不同了,这是作为80后江北平原上长成的我所独有的记忆。我也常常感慨母亲这一代农村妇女是着实不易的,八九十年代,她们作为儿媳,要听婆婆的,走进21世纪的今天,又在默默的伺候着小一辈的、小小一辈的……着实让人敬畏。

    秋收味儿浓是儿时。父亲兄弟姐妹5人,爷爷膝下儿孙12人,秋收的时日,我们总是喜欢在傍晚,三五成群尾随身材魁梧的爷爷,去田间地头捕蚂蚱。沃野平畴,被取了果实的玉米秸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一堆推的放置在田间地头,该运走的运走,该焚烧的焚烧。成堆的秸秆下面,便是蚂蚱喜好的藏身之处,也有吃得肚子滚圆的蛐蛐,也有满身绿色铠甲的刀螂,以及早已叫不出名的各种活蹦乱跳的虫类,都是田野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装满了随身携带的玻璃瓶,运气好的,还会在焚烧秸秆的柴堆里,捡拾一两个烧玉米,但往往是闻着味道不错,咬一口下去,真硬,更不用说满手满嘴的灰了,有些秋味儿是用来嗅的,尝一口反而尽失了美好。追忆,那个跟着爷爷拾秋的过程,是多么有趣,那是年纪相仿的兄弟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深刻的体验,却也是恍如隔世。往事如烟,此话不假,说的不仅是物换星移、人事已非,也包括历事者自己的记忆如烟似雾,两相淡忘了。又想人这一生,哪一个阶段与谁共同度过都是命里的缘分。爷爷奶奶仍旧守着故土,却是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儿时的伙伴长大了就稀疏了,散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忙着自己的生活。长成人的儿女儿也是留不住的,要去结识陌生的人,重新组建家庭……

    雁去叶落,橘红穗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生在九月的人,九月里,站在九月的土地上,毫无违和感,接续了童稚时期的记忆,未经过时间老叟的撒盐腌制,依然鲜翠。随着年龄渐长,竟越发庆幸自己生长在这片土地,儿时所有关于田埂、村落、大自然、小伙伴的成长体验是弥足珍贵。秋日的和阳、秋日的田野、秋日的林木,都是秋天绵长、醇厚、丰富的诗。一段路一件事一处景一段情,是内心深处的珍视。

    二里路,硬是让我走了一个时辰,来回地想、不停地逗留……路过熟悉的邻人,亲切地唤了我的乳名,停下一辆摩托三轮车,招呼我,执意要载我进村:“给你这个棉垫子你垫上,不脏。”那是一种热情,更是一种只有在老家才会有的归属感,天涯海角,不论你行至何处,总有一处村落,一方土地,一群乡里,敞开了怀抱等你归来。婉拒了好心的邻人,我继续踏实了脚下的路,归来或者离去,切莫忘了来路,都切莫断了根须。根须在,生命才不会终止延续,根须不畏寒冷,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又是千万株蓬勃的生命!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