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银行,也许是带有金融牌照的科技公司。
迈入“大数据”时代,浙江德清农商银行深刻体会到“数据即是资源”,庞大的数据资源内部,蕴藏着无限的未来。
德清农商银行持续深化定量分析项目,以夯实数据基础、打造专业团队和推进项目落地为思路,对原始数据展开探索性地挖掘与分析,目前已正式将数据挖掘运用到客户维护、服务转型和风险防控等方面,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为客户打造全新的服务体验。
建立数据基础平台
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
整合有效数据资源。重视数据价值,整合各个业务板块的数据资源,将每天产生的各种业务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有效获取、分析、应用和评估,并进行结构化数据集中存储,建立起一个集成、不易失的数据仓库。
构建全面数据视图。引入外部数据,结合内部数据资源进行标签化、资产化、场景化管理,形成用于管理和应用的数据资产,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据基础平台,构建全面的大数据视图。
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分析,开发建设了数据定量分析平台,基于该平台,针对各个业务场景建立了各类业务管理、业务营销、风险管理等分析模型,包括客户360度统一视图、客户细分、业务监控报表,为下游数据应用奠定基础。
建立科技人才团队
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
内外联动合作,提升数据效率。重视自身数据人才团队的培养,引进专业数据分析人才,专职负责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挖掘工作。同时,与数据分析公司实施战略合作,共同开展数据质量审计和客户画像建设,通过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提升本行数据驾驭的能力。
完善内部机制,强化员工应用。举办2期大数据分析应用培训班,通过层层选拔,从全行选择有热情、有潜力的员工参加大数据分析培训,其中29名学员顺利结业。通过工具应用培训、案例分析和实操训练,切实发挥“干中学”的效应。
理念传达到位,培养数据思维。建立创新小组,加强创新平台应用,通过外部公司培训、内训师传达等多种形式,树立全行员工的数据意识。同时,通过数据应用,用实例转变员工的观念,用应用提升员工使用的积极性,在全行营造“科技转型,数据助力”的氛围。
推进应用项目
落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范例
推进网点转型,促进渠道分流。随着客户量的激增,传统的物理网点已经无法有效满足日益激增的服务需求。在此背景下,本行重新定义了物理网点的功能,着力将物理网点打造成为线下“服务中心”和“体验中心”。针对原有的网点,启动了网点转型工程,启用智慧网点,借助数据决策能力,实现厅堂客户的精准识别与有效分流,降低客户的等待时间,提升网点的服务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同时,该行加大手机银行推广力度,上线“丰收互联”,建设电子支付示范村,布设“丰收驿站”便民服务点,优化ATM运营,普及智慧支付,努力让农村百姓享受到金融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到2018年6月末,该行电子银行替代率达90.94%,较2016年初提升25.94个百分点,将有限的渠道资源为合适的客户提供更加匹配的金融服务,实现客户交易结构、客户获取方式的变化,推动电子银行的跨越式发展。
洞察客户需求,开展精准营销。金融产品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农村地区,依然有大量的客户无法及时了解产品信息,无法及时享受到金融创新的便利。在此背景下,该行以“普惠金融”为使命,通过数据挖掘,刻画客户画像,发掘客户金融需求,开展主动服务,进一步提升客户与产品的匹配度。
以个人贷款为例,该行在2016年7月下发首批个人贷款需求名单,7个批次共计16981户,到2016年末进行为期6个月的主动服务。根据2017年末数据显示,该活动总成功率已经达到了20.03%。其中,主动服务的后续效果显著,自2017年以后,有8.96%的需求名单客户陆续办理了贷款。
为实现金融服务“最多跑一次”,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2017年9月,该行在原有单业务精准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多业务精准服务模式,让客户在一次服务的时间内,将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全面办理,共下发14242个客户,2个多月时间里共走访5002个客户,成功营销4292个客户,客户成功率30.13%,营销10132个产品,效果明显。精准营销改变了以往的大海捞针式营销模式,提高营销成功率和营销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成为客户拓展和维护工作中的主要手段。
实施风险预警,提升风控水平。将该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和流动性风险及集中度风险涉及的140余项数据指标进行分类、梳理和科学测算,设立了各项风险容忍度指标标准,并区分规划值、预警值及处置值,对达到预警值的自动进行预警,同时对达到处置值的,由风险管理部门要求主要主管部门限期整改到位。
为更加直观地辨别各项指标数值反映的问题的严重程度,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标注。目前,风险容忍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T+1”自动预警模式,各指标预警信息可在次日发送至相应机构和管理部门,实现风险容忍度指标的及时预警、管理及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