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9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推动中非农业合作再上新台阶


图为首届中非热带农业科技合作论坛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合实验室揭牌。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利益交汇点。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携手推进农业合作,迄今已走过12个年头。在中非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和领导推动下,各方落实习近平主席打造中非休戚与共命运共同体的指示倡议精神,推进农业合作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新时代,进一步深化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广阔,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契机将助力中非合作再上新台阶。

    12年来,中非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推动农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12年风雨同舟,我国与非洲各国政府一道,全面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历届峰会农业成果,务实开展农业政策、科技、人才、贸易、投资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在有效推进非洲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安全水平、丰富农产品市场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中非农业发展空间,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政策对话不断加强,战略对接更加顺畅。中国与非洲各国始终将加强政府间政策对话,作为推动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抓手,重视分享借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及减贫经验做法。在多边层面,中方着力打造中非农业政策对话平台,定期举办会议,邀请双方农业官员、专家学者交流分享各自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等与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相互衔接、互为借鉴。在双边层面,中国已与16个非洲国家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议定书,内容涵盖种业、畜牧、农机、检验检疫等各领域,建立了双边农业联委会或工作组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政策交流,促进各国农业发展战略有效对接,为中非农业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技术交流不断深化,服务支撑更加有力。中方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中非农业科技交流,目前已在19个非洲国家援建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集中展示中国先进农业品种技术,搭建多双边技术合作平台,探索市场化商业化可持续运营。向37个非洲国家派遣农业技术、职业教育、高级顾问等71个援外专家组,共计724人次,传授农事管理经验,指导当地农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中非科研机构“10+10”合作,围绕适用非洲大陆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开展联合攻关和研究开发。截至目前,中方已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多个,传授实用技术500多项,约100万小农从中获益,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经贸合作不断升级,发展动能更加强劲。近年来,在各国共同努力下,中非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60亿美元大关,比2006年增长185.3%,其中中国自非洲进口油籽、棉麻丝、饮品等农副产品29.4亿美元,增长143%。良好的贸易关系为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农业项目117个,遍布2/3以上的非洲国家,投资存量148.3亿元人民币,涵盖种植业、农产品加工、渔业等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农业经贸合作,丰富了双方农产品市场供给,促进了非洲农业产能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人员交往不断密切,南南合作更加深入。2006年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广泛开展农业人才交流活动,共举办了337期培训班,为非洲国家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学生57000多人次,储备了一批非洲农业发展人才,培育了大量传承中非友谊的亲诚使者,极大增进了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厚植了中非农业合作的民意基础。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签署了《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开展南南合作的意向书》,成为首个与FAO建立南南合作战略联盟的国家,并捐赠成立信托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农业领域南南合作。2008年信托基金启动以来,中国与FAO合作在非开展三方南南合作项目,在非洲60多个项目点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活动,受到非洲国家政府和民众热烈欢迎,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FAO总干事多次公开赞赏中国是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领军者”。

    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广阔,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在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科技信息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非洲各国对共享中国农业发展成果和经验的期盼十分强烈,合作需求更加迫切,中非农业合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合作前景。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确保粮食安全中非合作潜力巨大。保障粮食安全是全球性重大课题,也是中国与非洲各国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当前,世界农业发展面临气候灾害频发、资源约束趋紧、市场波动加剧等突出问题,粮食危机在部分非洲国家频发,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供给仍是非洲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农业资源稀缺的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将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亿万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2万亿斤。中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和6.5%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非洲各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将与非洲各国一道,坚持把巩固提升非洲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摆在中非农业合作的突出位置,与非洲各国共同致力于减少饥饿和营养不良,保障粮食安全。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中非合作潜力巨大。优良的品种、先进的科技和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力量,多措并举推进引进吸收再创新与原始创新,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目前,中国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了高效、低残留、低毒农药150多种。这些成就和成果积累,将为非洲各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条件支撑,同时有助于中国与非洲各国深入开展农业品种、技术和装备联合攻关,创新应用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发挥市场资源优势,深化农业贸易投资中非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和重要的对外农业直接投资来源国,目前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都将为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带来新机遇。随着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会快速增长,农产品进口会继续增加,必将为非洲各国提供前景可期的农产品出口市场。近年来,非洲各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投资需求巨大。深化中非农业投资贸易合作,既可以为中国投资找到希望的“热土”,又能促进非洲农产品出口国和投资目标国农民增收,将非洲国家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能优势、发展优势。

    新时代新作为,全面开启中非农业合作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在国际上影响日益广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农业农村部和各相关方面将继续秉持真实亲诚、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共同落实好北京峰会各项涉农举措,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合作形式,下沉合作重心,推动中非农业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彼此农业农村发展、更好造福各国亿万农民兄弟。

    强化中非农业合作的顶层设计。有效对接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共同编制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明确下一阶段中非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和实现路径,搭建起中非农业合作的“四梁八柱”。

    建立健全中非农业合作机制。加强与非盟合作,推动建立中国-非盟农业合作委员会,定期举办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着力打造汇聚共识、交流政策、分享经验、促进经贸的机制平台。积极落实业已签署的双边农业合作文件,充分利用好双边农业合作委员会或工作组机制,扎实推进中非农业全方位务实合作。

    创新中非农业技术合作形式。进一步整合运用好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机制、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援非农业专家、境内外培训等资源,加强农业技术联合研发和人才培养,发挥好农业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资源渠道优势,传播中国经验、阐释中国方案、推广中国实践,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自主发展能力。

    务实推进中非农业经贸合作。建设好在非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完善道路、农田水利和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和引导中非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入驻园区,从事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为非洲培育一批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农业致富带头人,促进中非农业投资合作和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中非农业合作案例

    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其中农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不少新农人、农业专家和农业企业前往非洲,种植粮食,传授技术,大力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安徽农垦集团:助津巴布韦重建“面包篮子”

    曾被誉为“非洲面包篮子”的津巴布韦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粮食产量急剧下滑,规模可观的良田,由于无人经营,也沦为了荒地。尽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粮食短缺问题却一直困扰这个国家。安徽省农垦集团外经处处长侯宜泽说,刚到津巴布韦时,发现这里自然条件很好,但是农业基础设施太弱。农业发展巨大的潜力让安徽农垦下定决心在津巴布韦开创一个新的天地。

    侯宜泽介绍,“农业基础设施不行,农田基础设施的改造潜力很大,投入也比较大。津巴布韦采取向东看的战略,引进中国的种子资源,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考察之后,确认农业资源很丰富,潜力大,我们很有信心的签了合同。”

    2010年12月份安徽农垦集团接管了两个农场。2011年5月,在两个农场种了700公顷小麦。12月份收获,以前一片荒芜摇身一变成为700公顷粮食田。津巴布韦的合作伙伴高兴地说:“中国人来帮我们了,我们的面包又有了!”经过近8年的努力,安徽农垦津巴布韦项目已经从2个农场1800公顷发展到现在的10个农场1.2万公顷,每年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烟叶等作物6000多公顷,年产粮食近两万吨。

    2013年6月,安徽农垦牵头成立了“皖企赴津巴布韦合作开发联盟”,以皖津项目为平台,带动农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走出去”,形成产业链,共同参与津巴布韦以及非洲农业产业发展。不但从粮食生产上提升了津巴布韦国内粮食安全的水平,对当地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更扩大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合作。目前联盟成员已经达到50多家。

    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把莫桑比克从大米进口国变出口国

    在非洲大陆东南部印度洋沿岸,坐落着一个拥有26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这里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但却饱受贫穷和饥饿困扰,曾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这里就是莫桑比克。

    2012年9月,湖北禾丰粮油集团在莫桑比克的索法拉省流转了一千公顷土地,并派了6个人的团队。湖北禾丰粮油集团董事长周明照带着禾丰集团的农技专家从最基础的平整土地做起,按照“田成方、路笔直、一展平、能排灌”的标准,从国内购置机械设备,调运到该地进行土地开垦,从荒田变良田,一切从零开始。

    周明照说:“因为种植水稻,特别是灌溉条件要求高,我们教当地人如何平整土地,如何做田埂蓄水,种植水稻。这对推动当地生产方式的改变起到很大作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周明照的团队终于将荒草丛生的“处女地”变成了标准化的水稻种植基地。同时,禾丰集团还采用最先进的机械化设施,截止2015年底,禾丰集团累计完成投资640万美元,完成5000公顷土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田管理以650亩为单位成立一个农场,由1名国内的种田能手担任农场主,再雇10名当地人进行田间管理,农场按承包经营方式运作,多产多得,使每名技术人员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

    通过输出国内先进的农机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公司在帮助莫桑比克逐步提高农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周明照介绍:“通过跟我们学习农业技术,当地人自己耕种的产量提高到一亩400斤以上。我们还在种植季节给当地人培训,效果很好。又找了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到国内公司培训了三个月,帮他们开阔眼界,看到农业的未来。”

    目前,我国在非洲援建的第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已经在莫桑比克正式成立。其中,“湖北—加扎友谊农场”,水稻平均单产700公斤,是当地的2倍多。友谊农场带动莫桑比克当地水稻种植近20万亩。

    2013年,莫桑比克时任总统格布扎考察友谊农场,由衷赞叹,“友谊农场创造了中莫农业合作新奇迹。按这种速度,莫桑比克将不再是大米进口国,而要成为大米出口国。”

(来源:央广网)

    大使声音

    中莫农业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莫桑比克共和国驻华大使  玛丽亚·古斯塔瓦

    “中国科学家给我们带来了质量很好的种子,提高了当地的农作物种子产量和丰富性,还为我们培养了很多经济作物。在中国的帮助下,莫桑比克的粮食不足得到了改善,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生活变好了,有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力量。”

    农业合作是中津关系重要支柱

    津巴布韦驻华大使   保罗·奇卡瓦

    “中非合作论坛,能够深化中非在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符合中非长期的利益,希望中非之间的农业合作能够超越这代人的范围,在未来能够实现更加广阔的发展。希望未来中国人能够接触到非洲生产的农作物,而非洲人也能够使用中国的各种农产品设备和科技。”

    中刚农业合作高度契合

    刚果(布)驻华大使  丹尼尔·奥瓦萨

    “2016年,萨苏总统与习近平主席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合作文件,这其中就包括加强两国之间的农业合作。”

    “中国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和我国倡议的自由开放不谋而合,中刚农业合作大有可为,相信在两国的合作下,农业领域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期待中乌农业合作可持续、更深入

    乌干达驻华大使 克里斯帕斯·吉永嘉

    “乌干达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是水稻的种植和推广。乌干达人原来是不吃大米的,是中国人为乌干达带来了稻米,现在,大米在乌干达及非洲很多国家都很畅销,很受欢迎。这有利于乌干达和其他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一带一路”打开广阔前景

    坦桑尼亚驻华大使  姆贝尔瓦·凯鲁基

    “由于和中国的双边农业合作,坦桑尼亚许多农作物产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水稻的平均产量提高了两倍。”

    “由于从中方学到了许多农业技术,提高了产量,我们农业的销量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销售到了越南、印度以及中国等国家。也因为产量的提高,许多农民都摆脱了贫困。”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